《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个历史小剧本,脱胎于老课文《将相和》。教过多次,这次上这节课,我这样教学: 分角色朗读第一幕之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韩勃为什么生气,蔺相和为什么不生气?在学生提到“您是赵国的上卿,职位比他高”时,我又质疑:根据这一句,你们明白廉颇为什么挡蔺相如的道吗?学生多多少少明白了一点。这时,我讲起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在“负荆请罪”之前发生的故事,学生都竖起了耳朵。请注意!此刻,只是我一个人在“讲”了,我觉得此时是“无声胜有声”,学生一定沉浸在紧张的故事情节中,因为他们都喜欢听故事嘛!文中写到:在听完蔺相如的劝解之后,韩勃“若有所悟”。我让学生同桌分角色朗读,再让他们换一换这儿的提示语。学生很容易地换成了“若有所悟”、“茅塞顿开”。我提示他们:可以联系韩勃的心情来换。不少学生马上举起了手:“老师,可以换成“敬佩万分”! ”“老师,可以换成“心服口服”! ”这一幕中,韩勃就是一个“配角”,体会出他的心情,也可以领会到蔺相如的崇高。 学习第二幕,我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先给他们“说说戏”,等两个小演员过足戏瘾之后,然后请其他同学评价一番:根据课文中提供的台词,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一下:蔺相如、廉颇分别是怎样的人?学生纷纷发言。我适时地加了一句:其实他们二人有着一个相同的特点。学生们不由得陷入沉思。我点拨道:“我们都喜欢看电视剧,常常会看到,在一个朝代,往往总会有忠臣和奸臣。那么蔺相如和廉颇二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此时,学生才明白,二人都忠君爱国。 此时,我“推波助澜”,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两人冰释前嫌,亲密地坐在一起,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等学生准备三分钟后,我让他们自由地“化身”成蔺相如或廉颇,说说心里话;引导学生根据“蔺相如”或“廉颇”的话,随机应变。最后,我总结道:“看来,只要蔺廉二人齐心协力,赵国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你们都替他们谋划好了,老师似乎看到了赵国的未来一片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