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科教兴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措施之一。我校积极开展绿色学校争创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渗透为主渠道,以专题教育为突破口,促进环境教育的全面实施,在师生中树立鲜明的环保意识,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全校师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欣赏生态环境,达到环境和道德的觉醒,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学校。
二、领导小组名单:
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周翰凯
副组长:胥志东、承钢、钱晓洁、宋益斌、邵瑜。
成员:杨小泽、庞勤奋、张红霞、赵燕、王晓玲、各班班主任。
下设四个工作组:
1、环境建设组:
组长:承钢
组员:王晓玲
主要任务:完成校园及各功能室、卫生间等场所的绿化、美化和净化工作。
2、宣传教育组:
组长:钱晓洁
组员:庞勤奋、张红霞、赵燕、各班主任、学生代表
主要任务:建立制度,开展环境教育和活动,使环境教育深入人心、深入课堂、深入学科。
3、档案建设组:
组长:宋益斌
组员:全体中层
主要任务:完成申报绿色学校的自评,收集整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完成台帐。
4、工作联络组:
组长:邵瑜
组员:杨小泽、徐进伟、张云
主要任务:检查创建工作进展,公布创建信息,完成绿色网页制作。
二、创建计划:
1、第一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2月)宣传发动阶段:
研究制定创建方案,成立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组建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分块负责,制定分层落实措施,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组织参观学习和业务培训。
2、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1月)组织实施阶段:
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学校绿色工程的实施,构建具有绿色特征的校园环境、学校教育、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
3、第三阶段:2007年9月自查自评阶段:
对创建过程进行阶段总结,进行自评对照,提高实施水平。
4、第四阶段:2007年10月验收提高阶段:
全面总结,完成台帐,迎接验收。
三、具体实施要求:
1、环境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导处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上级部门有关环境教育要求,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作出具体安排,细化要求,一一落实。通过环境教育公开课、渗透环境教育教案评选、环保知识测试、环保社会调查、环保主题活动、环保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所必要的认识、技能,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养成可持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我们以绿色概念及环境问题为主线,以小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体验的积累为顺序来编排教学内容,实现思想品德、常识语文、生活劳动等多门学科在一个主题下通过学生多项活动的结合。
2、环境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学校将环境教育寓少先队为主阵地,开展以少年儿童自主性活动为途径,在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中,构建以主题活动为主要方式的综合性活动,实现多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少先队员树立“基本国策观念”、“环境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社会公德观念”。 全体队员参加,解决全校的重要环境保护问题。丰富队员的课余生活,提高队员的能力,增强少先队的凝聚力。
每年植树节、环境日、土地日等环保节日开展丰富的宣传活动 ,使队员们明白环境保护的意义,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卫生,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培养队员具有崇尚美好事物的品质,知道净化环境是大人和儿童应尽的责任,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行列中来。开展“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帮助少年儿童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习一种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
3、环境教育与学校环境建设相结合
在校园整体绿化工程已到位情况下,重视净化和美化,从环保角度出发合理规划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高立意,校园环境建设的高立意在于巧用“点睛”之笔,寓教于景,让一草一木都成为无言的老师,在校园树木花草上挂标牌,警示师生爱护花木,保护环境;在高大树木上添置人工鸟窝,让学生懂得关爱生命、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组织护绿小分队等。加强科学管理,实行专业人员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组织学生在专业师傅和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参加采种育苗、除草防虫,喷洒浇灌,整枝造形等劳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吸取科学知识、增强环境意识。
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不断努力使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道路平整、清洁卫生的学校环境建设和我们学校“汲沐养根”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更体现了学校环境育人的办学思想。
4、环境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课程领域进行综合课程改革的尝试,我们开始进一步明确思路,着手研究和开发一种以儿童本位(小学生的学习体验为本)和社会本位(绿色概念及问题为本)的综合课程的具体形式,充分利用地方环保资源,把常州市夹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漕桥镇污水处理厂、漕桥水文站、竺山湖旅游度假区等地方作为环境教育基地,开设一种学科知识与环境实践有机结合的综合课程,通过我们科学安排学习思考内容,让孩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让孩子在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中交流和思考,并向周围人们进行宣传。
常州市武进区漕桥中心小学
2006年11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