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漕桥小学。从当初满怀热情、只想把书教好、把学生的成绩提高再提高的老师,到现在对学生满怀宽容和喜爱、只想把学生教好、让他们有健全的人格、能够对自己充满信心,当然最好是成绩也要好的老教师。我的思想在不断的转变、成熟,对教书育人不断的有自己更新、更深的理解。
想把书教好、让成绩提高再提高,和想把孩子教好、让他们有健全的人格、对自己充满信心,是不完全一样的。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十个手指伸出来都不会一样长、我们面对的孩子也是如此。智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各不一样的。
反思自己:刚开始走上教育教学岗位,我追求的是每个学生都会了,考试时最好能够全部做好、做对,最好要做的又对、又快、又好,最好我教的那个班级能够得全镇第一名,或者全区第一名(那个时候,全镇第一名不在话下,前黄区全区第一名也考过)。但是那个时候,年轻的我想不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道理,我也想不到“十个手指头不一样长”的道理也适用于孩子身上。看到学生不会,我会急,我会骂他们,甚至我会打几下。虽然我喜欢我的学生,我爱我的学生,虽然学生也喜欢我,但是,现在想来,那个时候,我又何必这么计较他们的成绩?计较他们是不是又忘了?又何必为了他们不会而骂他们?该上大学的,去上了,没有因为小学里分数的好坏而不上。没上大学的,不管我当初怎么在乎他们的成绩,把他们的成绩抓得怎么紧、分数考得怎么高,他们,还是不用靠小学里的分数来吃饭,而且照样日子过得很滋润。每次走在路上,看到那些我曾经严厉批评过的学生很尊敬地喊我“徐老师好”,像小学里我做他们老师时那样尊重我,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内疚,内疚那个时候我为什么不对他们更多一点耐心、更多一点宽容?内疚多了,是自己的转变——思想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孩子如何才算优秀的评价的改变。
有些事,不是理论的学习,就能够做到和改变的。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肯定很优秀的老师去触犯教育孩子一定不可以触犯的法规,去骂孩子、打孩子。我敢肯定,那些教师中,有很多,肯定是很优秀的老师,只是,他太在乎学生的成绩了,太在乎学生的表现好,太在乎领导对他和他们班级的评价了,于是因为学生调皮、不听话、作业不会、上课不认真……而骂学生了,打学生了,然后家长认为孩子被伤害了,于是告了他了,然后,他,便成了师德师风有问题的老师典型了。
理论指导实践,固然是对的。但若是一个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目标错了,那么,指导实践的理论再好、再对,也是没用的。现在的我知道,作为教师,我一定要弄懂的是: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还是学生的成绩?是学生的心理?或者是领导对我们班级学习成绩的肯定?我们,不是神,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么,就在坚持教书育人、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真理中,在我们有时不得不选择的时候,选择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坚持下去。
所以,到后来,我不会再因为学生学不会而凶他了。看到学生不会,我会很宽容、很理解,笑。然后,带着鼓励和信任他们能力的笑容鼓励他们:“来,再尝试一次。”依然相信他们能做好,依然耐心教他们,依然不放弃。只是不再骂,不再批评,更加不会扬起我的手。
但是,潜意识中,我也会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告诉自己:我们曾经的缺点,其实,正是我们的优点,我们在更重视把书教好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基本功打扎实了,让他们可以在未来人生激烈的竞争中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我们现在的优点,也正是我们的缺点,我们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件事都是宽容和理解,也许,孩子会不再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感。
但是,师德并不仅仅是指骂学生和打学生这两件事对不?
所以,对照着师德师风,还得继续检点自身存在问题:
1、老师,最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是不是打学生了?骂学生了?(年轻时,有过;越来越懂学生、懂好成绩和好生活并没有必然联系之后,不曾有过;以后,不会让自己再有。)
2、是不是进行有偿家教了?(从来没有,从工作到现在,一直没有过。不该收的钱一分不能收。这是我作为教师的尊严。)
3、爱岗敬业?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爱岗)。领导交给我的属于我能够做好的事,我一定会尽力做好。我不会的,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学会(敬业)。所以,我认为我是爱岗敬业的。
4、其他属于单位里要进行问题追究的问题,统统没有。
努力方向:
我知道:现在,我认为的真理,多年以后,也许不再是真理,就如曾经,我认为的真理,到现在,也不完全再是真理一样。
所以,我还得边工作,边继续加强自己的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