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后的反思
漕桥小学 金云霞
10月14、15号,我到苏州同里实验小学参加了“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一个讲座和七节语文课。
这次同里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同里实小的同学们朗读课文很有特色。第一、朗读整齐、熟练。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借班上课,而学生朗读课文总是非常熟练,还特别整齐。第二、轻声读得特别好。句中的“着”、“了”、“过”、“的”等该读轻声的词都处理得很好,听起来特别舒服。第三、前后鼻音分得清。教师在教学生字时,很重视让学生分清前后鼻音,第二课时分析课文,让学生朗读时,教师同样重视前后鼻音的朗读。所以几乎每一个学生把前后鼻音分得很清楚。第四、朗读特别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孩子们个个都很投入,摇头晃脑地仿佛身临其境,十分感兴趣。他们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快捷,时而缓慢的朗读,博得了听课老师许多掌声。
这么好的朗读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可见同里实小的老师是训练有素的,同里实小的学生也是训练有素的。
回来后,我在班级里尝试了两个星期,发现困难重重。首先,该读轻声的词学生读不好。每次早读、午读、语文课上,我都强调,并范读、领读,多次让学生练读,到现在,效果还是不行。其次,前后鼻音很难分清。虽然我教学生字时,每次都提醒学生要分清前后鼻音,但是学生似乎习惯了,改不了。而且,老师强调时,学生就分清了;老师不提醒时,学生又恢复了原来的读音。第三、学生不肯花功夫读书。我要求学生把每篇课文都流利地读给组长听,但每当我抽查时,发现学生还是读得不熟练。试想,读得不熟练,又怎么能有感情呢?读不好,会被老师批评,挨批后对朗读又会有多少兴趣呢?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又怎么会自觉地花功夫去做呢?所以读不好书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因此,我想,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仅在语文课上老师要重视,要反复练读,还要充分利用早读、午读时间辅导,强化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多鼓励,少批评,要激发孩子朗读的兴趣,当然更少不了耐心。只有在长期高标准、严要求的训练下,才能涌现出一批朗读水平高的学生队伍。
2013 年10 月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