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成长
一、作为教师,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喜欢有修养的学生。作为学生,也愿意接近道德修养高的教师。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
二、对照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围绕“八要十不”文件精神,结合本人教育教学实际,我发现自己有的地方能保持一贯的优良作风,也有地方出现了停滞不前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教育教学中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急躁情绪,对某些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经常不做,且屡说不改的学生缺乏耐心,主要表现为大声训斥,摔作业本,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既不能有效促使学生认识错误,无法激发出学生自我改进的动力,又不利于师生关系的长期培养,更不利于后续教育的有效跟进。
2、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掌握它是不容易的,需要不断的钻研。教师的工作方式是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我教学中能注意树立优良学风,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但在钻研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不够,有时凭着自己的以往管理经验,管理日常的教育教学,对学生新的思想动态了解不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状况关心不够,对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调研不够,犯了“经验教条主义”。
3、教学中离“高效课堂”要求也有一定距离,因材施教方面做得不够好,课前准备不够,课后辅导的针对性不强,效率偏低。自从转为语文专任以来,感到业务知识能力有很大缺陷,进取心少了,“韧劲”、“冲劲”、“干劲”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些年的进步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原地踏步。
4、日常工作按部就班多,主动创新的少。比如,教育教学要顾及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特点,但可能是期望值过高,学生达不到要求时,总是怀着失望加盼望的心情,采取更为严格的方式,忽视了教育策略,结果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习工作中更加不配合,出现了恶性循环。这时我没能深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改变,反而有一种无奈,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侵蚀了原先的进取心。这实际上就是不能遵循规律,顺应潮流。
5、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我反思的范围缺少广度,反思的内容不够深入。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促进剂,经常反思应该成为一线教师的好习惯,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