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状态,设计教学目标
通常,我们把教学设计狭义地理解为解读教材写教案,教学目标一般是教学知识性内容的罗列,以为只要把这些内容灌输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学生的研究是以往我们比较忽视的。实际上,除了教材以外,学生真实的发展状态也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1、具体学生的发展状态是教学设计的“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态,并从学生的现在状态和潜在状态两个方面把握。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学生就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如果只关注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达到的现实水平,忽略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那么,就很难提升学生的发展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多种潜力的发展。因此,从该意义上讲,学生的发展状态,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设定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
比如,以往我们教学苏教版三下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时,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时主要以文本特点的把握为主。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执教教师教学设计差异不会太大。而基于学生发展状态的把握,我在解读文本、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却会作这样具体的一些思考:学生读这一类文章,有哪些已有的经验和基础,有什么新的困难,他需要什么学习策略,需要什么帮助?就这一类文章,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成长需求上学期和下学期又有什么区别?学生的相关语文知识、能力、情感的衔接点、提升点各是什么?
2、学生的发展差异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着眼点。
一个班级的学生难免会有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在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便是教学设计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那么教学目标相应地就分成基本层、中等层和较高层。通常,基本层表现为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而且必须达到的最低教学目标;中等层则是多数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经过自身努力可达到的水平;而较高层更适合少数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这样层次清晰的目标尊重了学生的权利、需要和表现,注重了学生的内部动机,鼓励并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特征和方式自由、充分地发展。
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一下《识字4》这一说话环节时,就制定了三层目标:
基本层:说一句话,表达完整规范。
中等层:说一句话,表达完整规范,能用上一些合适的修饰词形容昆虫。
较高层:说一句话,表达完整规范,能用与他人不同的介绍方式。
3、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意识”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一方面要对某一个班、某一个具体学生有较为熟悉的了解与判断,同时,也要超越这个班级状态,从某个年级、某个学段的意义上整体把握学生发展状态。这也就是时常提及的教学设计时的“年段意识”和“学段意识”。具体学生意识的确立,会使我们更清晰教学的针对性和问题所在;年段意识和学段意识中的学生,更能够让我们清晰学生整体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点等,这有助于让我们了解同一主题的教学在不同年段教学中的相关性和差异点,不至于将教学目标定位过低或过高。
我校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一下《雨点》这篇课文,该课文要求背诵。课末,教师教学的目标很明确,针对学生好表扬的特点,用“小红花”这一利益驱动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和欲望,但由于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故而效果很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在与几位老师研讨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就此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定,充分关注学生年龄特点,并根据一年级课标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背诵课文,积累相关知识与美的语言,并掌握联想记忆的方法。重建课上,背诵课文的目标几乎人人达成。
因此,我们在课前预设的时候,一定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切忌把目标的设定简单化。
4、学生立场也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
以往,我们在教学目标表述时往往主要考虑教师将在教学中所需从事的活动内容。学生立场明确以后,我们深切地意识到目标陈述的立足点应该是通过特定的学习活动,学生发生的变化,学生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同时,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把学生内部不可观察的心理转化为可观察测量的行为,并借助外显行为去推测内部心理变化,将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结合起来。
如《蝴蝶王国》教学目标:
1 说一说台湾蝴蝶的数量、种类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第一?
2 不看课文,复述“蝴蝶谷”自然景色,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 用学过的句群结构介绍一只你课外搜集到的蝴蝶标本(先口头后书面)
4 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
5 介绍你搜集到的有关台湾自然景色、民族风情的资料(口头,先小组交流)。
当然,除了上述一些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有整体、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改变以往三维目标之间人为割裂的现象,注意把握好它们之间的有机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