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求实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的反思
打造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这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理想。但针对有68%以上外来工子弟且每学期外籍学生流动较多的漕桥小学来讲,要实现这个目标,还真急不来,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漕桥小学考虑到学校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打造“求实课堂”的指导意见,各学科制定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真实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所以,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形式化的假讨论现象。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展开交流,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没有深刻的思维过程;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有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缺乏实质的交流;小组中只听优秀学生的发言或只看优秀作业,少有学生间的互动;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陈述完自己意见后便无所事事。讨论时间过长或过短。所给时间不充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做的:1.确定合适的讨论内容,因为我觉得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节外生枝的问题无须讨论,缺乏启发性和思维张力的问题无须讨论,学生没有共同兴趣的问题无须讨论。2.讨论要指导而非“放羊”: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讨论时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全班交流时要概括小组讨论的内容;讨论时,教师应巡视引导;保证充裕的时间。
当然,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有时应注重沉思,注重适度的静默。比如五年级数学第45页最后一题是这样:有一个三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是4.80.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多少?最小呢?出示习题之后,没有一个学生会做。我就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再交流。我觉得像这样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或许让学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尝试练习,效果更好。思考时貌似安静,实则思维活跃,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沉思以后再讨论可能也更有实际意义。
漕桥小学校训是养根,在“求实课堂”中如何贯彻落实养根校训呢?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之根”,时刻关注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能把生源好的学生教好的老师是不稀奇的,能把生源较差的学生教好的老师才是让同行佩服的老师。老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道理正如好的名医从不选择病人一样;但病人有选择好医生的权利,学生有选择好老师的权利——因为教育是一种服务。即使是教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也要往积极的方面去想,基础较差的学生反而给了我们更大的提升空间和更大的展示舞台,更能成就老师。
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关心好生,他感谢你;关心中等生,他感激你;关心差生,他感恩你(不但学生感恩你,他的家长也感恩你)。我对自己提出“三个至少”的要求——每周至少提问每个学生一次,每周至少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面批面改,每学期至少与每位学生家长交流1次,让每一个学生及其家长都能感受来自教师的关注,关爱。
求实课堂,就要追求实效。我觉得老师要把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时间用足用好,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不要把学习理解为苦学苦读苦练,让学生反复读写练做,一定程度上肯定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熟”还能“生厌”的可能。
我认为求实课堂教学应抓住几个抓手:学生的“兴奋处”;学生的“疑惑处”;学生的“体验处”。
求实课堂教学带给我的深入思考:教学目标不能犯糊涂;教学过程不能枯燥。不能把教学当成教会,老师教,未必能把学生教会,主要靠学生自己学会。夸美扭斯在《大教学论》扉页写着: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也是我们求实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