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小故事
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小学 梁凤凤
教育要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给学生以尊严感。这就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着想,理解他的行为,宽容他的错误,接受他的烦恼,当孩子意识到他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个体时,交流才能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互动。
我们班有个男生特别调皮、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一会儿打了同学,一会儿又爬到花坛上,一会儿又挥舞着扫帚,总之状况不断。我经常为这些小事与之交流,在交流时我总是微笑着注视他的眼睛、仔细的倾听,时不时谈谈我的想法,给他几个建议。渐渐地他和我交流时声音越来越平静,小脸越来越自然,经过长期的交流谈心,他在班上挥舞拳头的次数越来越少,我想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在上学期的母亲节书信的赛中,这个调皮的男生寄给母亲的信竟然寄到了我的手中,拿到信的第一反应是他寄错了,拆开细细读来,他在信中写到:老师妈妈,您觉得我很可怜,所以经常鼓励我,即使我犯了错误,你也舍不得批评我,同学们都说你偏爱我,离我越来越远了。我也希望您在我犯错误的时候批评我......”看到这里,我的心猛得一颤,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便马上提笔写了一封回信,寄给了他。后来我经常利用书信,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现在学生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大多比较好,家长受教育程度也较高,比较重视家庭教育和对孩子的情感投入。但因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往往比较脆弱,情感的依赖比较强。不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爱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别人,甚至自己的朝夕相处的父母,因此与家长交流的共同语言在减少,同时他或她逐渐进入了“心理断乳期”,自我的独立性确立起来了,但他们却渴望与朋友倾诉交流。这时候的老师应该转换自己的角色。学会做小朋友,应该放下架子,懂得倾心与他们交心,让自己溶进孩子的心灵。这时老师既是师长,更是朋友。老师与学生有朋友式的感情交流。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条件。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唤醒,单凭教师的说教是无效的,需要教师自身人格的影响,需要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爱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