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教材小学语文课文里我读到这么一个故事。
暴风雨过后,海边的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被暴风雨卷到岸上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假如太阳出来,水洼里的水被蒸发干了的话,小鱼们将会死去。一个小男孩就在水洼边轻轻捧起小鱼,把它们用力地扔回到不远处的大海里。经过的人问那小男孩:“孩子,这个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把一条小鱼扔到大海里,“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相信这个故事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这样的故事经常会被人们拿来鼓舞自己或鼓舞别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为什么不更努力些?!要知道“这条小鱼在乎!”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撒下同样的“米”,能力强的孩子会抢到多一些,他们就是所谓的“先进生”;而能力稍微弱的孩子会躲在“先进生”的身后,或“吃”不够、或“吃”不到“米”,他们也就渐渐被人们称为“后进生”。说句实在话,我实在不愿意给学生们套上这么些称谓,因为,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他们与我保持平等的关系。学生一旦知道他们被这样称呼,他们就更加觉得前途一片黑暗,没了斗志,那么,我们教育者们给孩子带来的就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我们的教育更是失败的!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在心里坚信孩子“行”。有了不掺一点水分的坚信和赏识才能让孩子们走向了成功。
孩子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除了父母是他们的启蒙教师外,校园里的老师就是他们生活里最好、最直接的指引者了,好像航标一样。我们教育者给孩子们的那一张张白纸上涂抹上什么颜色,那么纸上就会留下什么印记。这就决定了教育者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者正确拿好那支涂抹的笔也就更要慎重了。要想真正做到赏识你的学生、做到“落笔如有神”,首先得先学会“不信邪”。
“赏识”在教育中意义重大,情感的力量大于认知能力。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周婷婷一下子成了全国的名人。她成功的背后却经历了凤凰涅盘般的痛苦蜕变。而她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全依赖了她父亲——一位伟大的教育者采用了“赏识成功教育法”。这活生生的事实不正说明了:就算你和别人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你同样能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关键是你要相信自己,关键是教育者能在适当的时候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去完成他们的使命。人和人是一定会有差距的,只是,当我们教育者遇到落后的孩子时,就得“不信邪”,相信能教好这孩子;该把握好尺度,想方设法地让他们树立起信心,不要给他们套上某种笼子,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或者转变。
这让我联想起了我的学生——小晔。
故事发生在春天,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那是一个早上,还没下第一节课,天就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因为雨而全都留在走廊里玩耍。就在我准备走回办公室休息的时候,在教室门口听到了一段对话。
“你看!你看!雨点都跑进来了。”小菲喊道。
“对啊,快躲到窗户边来。”小靖招呼着小伙伴们。
“你们看,连小树叶也进来躲雨呢。”小晔一本正经地说,
我惊讶于小晔的话。都说童言无忌,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了。他平时是一个学习不太自觉的男孩子,经常不完成作业,课堂上也经常分心不听课。说句实在话,他是个比较让我头疼的孩子。可他该是有着一颗童贞的心吧,把那被风吹动的,长长地伸进来的树叶看成是进来躲雨的了。我在感慨小晔那纯真的想法的同时,脑海里突然有了灵光——这不正是小晔的闪光点吗?虽然他平时在学习和纪律上给班级带来许多麻烦,假如我能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调整他的学习态度的话,那么他也将能取得进步,并且是令人惊讶的进步。
本册的课本里开始安排了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内容,由于一个单元的课没上完,我原本不打算在那天教授口语表达训练内容的,因为这场春雨,因为小晔的那句话,我打算提前教授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关注身边的小生命》。
第二节上课了,我一走进教室,并没有马上走到讲台上,也没有向往常一样进行师生问好。我高兴地宣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到走廊上去上课怎么样?”学生们先是愣了一下,马上就欢呼起来。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是多么的渴望“玩”。这节课,我就打算让他们把课堂搬到教室外去,让孩子们亲身感受身边的一切具备生命力的物体。
我先走到走廊上,学生们就围了起来。我先是问了学生们今天的天气怎样,他们就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雨里。然后我问:“有哪个小朋友能看得出雨的颜色呢?”学生们就喊开了,有的说是白色的,有的说是透明的,有的说是黄色的,有的说是绿色的……有的孩子已经开始为自己的看法跟别人的不同而争论起来。这正是我要的效果——讨论。于是,我提出:1、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找找,雨里除了来看雨的小朋友,还有没有其他有生命里的物体?2、找到看法跟你一样的同学,谈谈你们的想法,即说出“你找到的小生命是什么?”和“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我心里非常清楚,我的这两个问题是专门为小晔同学设置的。走廊上热闹一片,为了不影响别的班的教学,我对着孩子们做出“嘘”的手势,暗示大家注意讨论时不要吵到其他班。我穿梭于各个组之间,听听这个组的讨论,看看那个小朋友在伸长了脖子寻找跟他答案一样的同学。特别留意了小晔的动静,他像是被打开了话匣子一样地跟同学们热烈讨论着。
15分钟过去了,该是验收成果的时候了。我首先提问的并不是小晔,我要让仔细感受到他的回答有超越别人的态势。在第一组的代表回答了问题后,我装作不太满意的皱着眉头再找另外的同学来回答问题,这时,我把鼓励的眼光投向了小晔,他正举着小手,很焦急地等待我的提问呢。当然,他的回答让我的眉头舒展开来,并且在我的解释和分析下,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的设计成功了,小晔成功了。这个灵机一动的“赏识设计”让小晔看到了自己还是有优点的,并且感受到了学习上的兴趣。从此以后,他变得自觉地对待学习了,当然,他的进步非同小可,期末考试时他从班级的末位进步到了前15名。我顿感欣慰。其实,我高兴的不足是小晔的进步,我更为自己能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去赏识他们,去肯定他们而兴奋!
去赏识学生,还要注意“调焦距”。拿过调焦镜头相机的人们都知道,如果你拿起相机,什么都不调节,那么拍下来的相片也许是模糊不清的。只有通过调焦距才能使成像清晰逼真。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如能深入学生当中,不仅掌握了学生的全面情况,方便于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把握训练程度。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跟老师有近距离的接触会让学生更具有信心。我本人在班级管理中大胆采用了一条从其他高中学到的方法:班里学生每隔一星期就换一次座位,前后交替,所有学生都有坐第一桌的机会。我曾从学生的口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为坐前排的同学才是被老师看重的,坐后排的就像跟老师相距十万八千里似的。于是,“能坐到前排去”的想法成了全班每个人(包括高个子学生)心头的愿望。自从实施了“每周换位”后,学生的学生精神劲果然有了很大变化,因为老师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还用担心什么呢?“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孩子,就是给他们指明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就可以激发孩子们实现目标的动力。
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孩子未来的成功,有一半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作为教育者,这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责任。“小鱼儿们”有的游得欢,有的要面临窒息的困境,伸出我们的手吧,去捧起那些被困在“水洼”里的小鱼儿们,如果还有人要问:“这样做有意义吗?谁会在乎你的付出啊?!”学会了赏识学生的教育者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
“非常有意义!因为每条小鱼都会在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