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教师的一天
人物档案:
程玲,女,安阳县许家沟乡西子针中心小学教师。
6:00——7:00 谋划
早晨六点钟,程老师准时起床。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无论春夏秋冬,这是她雷打不动的生活规律。
起床后,她就在校园里转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迎着晨曦,观察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这校园,她是多么熟悉,这里的每一处景物,都和她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先沿着操场跑步,这是一天的开始。生命在于运动,正是得益于坚持不懈的锻炼,才使她保持标准的体重和健康的身体,一般流行性疾病很少侵袭,一年四季,很少有不舒服的日子。正是坚持锻炼身体,才使得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清晰的思维和充沛的精力。
气喘吁吁,身上冒汗。但是她不马上停下来,她懂得体育锻炼的常识。她开始在校园里溜达,也算是长跑后的活动。从校门到教师,从厕所到墙壁,从楼梯道走廊,从花坛到橱窗,从黑板到桌椅,她检查着学校里的一切,看有没有安全隐患,有没有花草损坏,有没有门窗玻璃破损,有没有乱涂乱画,有没有杂草乱棒,努力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工作需要完善,哪些工作需要补充,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养成,今天该做那些事情,轻重缓急,她都要提前谋划。
散步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发现问题的过程,谋划的过程。早晨这段时间,在学校里转悠,收到了一石两鸟的效果,即达到了锻炼身体、培养意志的目的,又对学校的角角落落有了详细的了解。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她的眼睛,每一处变化都躲不过她的注意。这一天该怎么度过,她心中已经有了个轮廓。
8:00——12:00 上课
预备铃响以前,她已经站在学校门口,面带微笑,迎接着师生进校。指导学生大扫除。
预备铃响,她已经坐在办公室,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首先翻出已经准备好的教案本,拿出准备好的导学案,进行课前复备。对教材是否准确把握,对学清是否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是否确定得科学,导学案还需要进行哪些完善,有没有更好的学法和教法,如何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一节课的作业反馈中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她一会低头沉思,一会写写画画,一会轻声朗诵,一会翻阅资料,努力做到充分预设。
第二节上课铃响以前,她已经站在教室的门口,准备上课。踩着上课的铃声,她自信地走进教室,满面春风地开始她的数学课。本学期,该校正在推行“四环节教学法”,她作为学科带头人,正在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教室里时而悄无声息,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书声阵阵,时而传出掌声,学生一会走上讲台,她就在教室后排倾听;学生一时抓耳挠腮,她就开始妙语点拨。她有时参与小组讨论,有时在同学们中间徘徊。她在密切注视着,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是否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是否每一个孩子都进步了。
下课了,她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做广播体操。她从来不错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这同时也是和学生亲密接触,拉近师生距离的机会,她愿意和学生呆在一起。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舞动,伸展四肢、弯腰摆臀,跳跃运动,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标准,对学生既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鞭策。
当上课铃再次响起,她已经进入另一个教室里,开始新的一节课。课后,她要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这节课的成败得失,有哪些意外的生成,还有什么环节需要改进,如何才能使课堂更有效率,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准备下一节课的导学案。
15:00——17:00 交流
按照中心校的统一组织,她要参加数学学科中心教研组的研讨。教研组的全体老师一同来到兄弟学校,进行业务交流。她们首先听了一位老师的汇报课,然后进行讨论。听课时,她仔细听,认真记,笔记本上留下了她娟秀的字迹。教师有哪些出色表现,教材处理是否合适,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老师是否照顾到了学生的全体。四环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比,有哪些优点?是否完全适合作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和风格?是否符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实际?哪些方面还要改进才能提高学教效率?这都是她认真思考的问题。轮到她发言了,言简意赅,既肯定成绩,又中肯地指出不足,点明自己的疑惑,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新课程改革如何推进,四环节教学法如何搞,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既解放教师又解放学生,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苦,学生累”的教学状态,使学生不再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学习的奴隶,从而变成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二道贩子而成为教室里的第五十一名学生,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长自己,避免职业倦怠和焦虑?结合自己的学校和班级,如何别出心裁地布置和安排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学校营造成师生成长的乐园,让师生心情愉快地工作学习,使得校园里的一景一物都具有教育的意义,给学生无声的情感熏陶?
和兄弟学校相比,自己学校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劣势,哪些工作已经做出了成绩,还有那些方面存在不足?轻重缓急,如何才能求得突破?当务之急要做哪些工作,哪些工作需要等待条件成熟时才能进行?哪些工作需要巧妙地借力?
这一段时间,她的大脑一刻也没有闲着。
17:——18:00 学习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还不够,新形势下,要求教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而学习就是活水的源头。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教育。
新课改进行到了什么阶段,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是什么?打开思想之窗,接受新的思想。教育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地学习,强根固本,才能提高尊重教学规律的自觉性。她和同事们一起,开始了学校的业务学习。看光盘,把外面的名师请进来,聆听她们的教诲,学习她们的精神,启迪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永不落伍;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和心灵高尚的人对话,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给理论找到实践支持,根据自己的思想困惑,努力寻找理论的解答。
“通过学习,使自己的眼睛更加明亮,观察生活,看到的现象更真切;使自己的思想更解放,科学地审视和解答教育问题;通过学习,我们看的更远、站得更高,不再因为暂时的眼前的迷茫而困惑,不再好大喜功,追求不切实际的结果。使我们认清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不再在纷繁的事务中迷失自我。”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也应该赋予自己崭新的生活。”程老师总是这么说:“正是得益于坚持不断地学习,才使我避免了不断重复昨天的悲剧,才使我不至于沦落为一头拉磨的驴,每天拼命地前进,到头来却永远走不出自己踩出的足迹。”
18:00——20:00 走访
下班时间到了,但是程老师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她还有件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做,她推出自行车,走出校门,并没有回家,而是进了另外一个胡同。
秦海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秦海和爷爷奶奶在家生活,一年难得见上父母一次,父母觉得在感情上欠缺孩子,就用金钱在物质上补偿。书包、文具、学习用品、服装,都是同龄人里最好的。爷爷奶奶没有文化,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暖就完成任务了。隔代教育,对孩子是百般溺爱,有求必应。秦海因此沾染上了很多恶习,吃零食,旷课、上网打游戏等,有时候彻夜不归,还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成绩每况愈下。爷爷恨其不争气,好言相劝无效的情况下就拳打脚踢,棍棒相加。秦海越发感觉到心灵的孤单,行为上变本加厉,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程老师知道这种情况后,主动和秦海结成了帮扶对子,在感情上温暖她,在思想上劝慰他,在行动上引导他,主动关心他的生活,帮他习功课,让其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让其干有意义的事,帮助其逐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逐步告别陋习。和他一起阅读课外书籍,帮其逐渐从网络游戏中解脱出来。并和他的父母结合,规范他的零花钱,并坚持和孩子用书信进行感情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秦海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程老师来到秦海家,拿出自己的手机,让秦海和父母直接对话,汇报一天的学习情况,询问父母的工作状况。然后让秦海把刚刚收到的父母的信念给爷爷奶奶听。这时候,我们看到秦海的眼里噙着泪花。程老师辅导孩子写完作业,安排孩子上床休息,又和老人交谈,指导老人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20:——22:00 反思
从秦海家回来,已经华灯初上,夜幕降临。程老师回到自己的宿舍,开始写自己的教学日记。
她坐到办公桌前,拧亮桌上的台灯,翻开自己的笔记本,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钢笔,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绪。
今天,我都做了些什么?那些事情做完了,哪些事情还需要明天继续?有哪些值得自豪的成绩,有哪些教训需要汲取?
程老师时而眉头紧蹙,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凝望,遥望天上的明月,时而表情严肃,时而眉飞色舞,笔尖和纸面摩擦,发出沙沙的的声响,这是寂静的夜晚里最美妙的音乐。写着写着,程老师停下来手中的笔,进行了短暂的思索,然后站起来,走到书柜前,顺手抽出一本书籍,翻了几页,似乎要从里面找什么问题的答案。把书放回原处,又回到桌前,洋洋洒洒地在纸上挥洒。
“应该让学生的才艺得到展示,而教室内外的墙壁正好是学生才艺展示的天地。如果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艺在墙壁上展示,那该是什么效果?被展示的学生可能很快乐,因为她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承认,没有被展示的学生会想些什么?她可以认识自己的差距,找到学习的榜样,树立赶超的目标。这是对孩子的激励,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根治学生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的顽疾。谁又肯在自己或同伴辛苦完成的作品上作出不敬的行为呢?展示的内容可以不拘一格,书法、绘画、手工制作,读书笔记,作文随笔,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素质,这也是对孩子进行多元化评价的载体,让每一个孩子的才能都得到展示。
“秦海学会了对爷爷奶奶微笑,也开始关心父母了,他正在学会感恩,我的努力没有白费。”程老师写完最后一句,从桌上拿起她正在看的文学书籍,翻到昨天看到的页码,继续。
灯光透过窗玻璃射出来,显得是那么的安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