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永远在路上 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小学 朱叶平 在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走家串户式的家访似乎是一个越来越陌生的名词,打电话、微信成了许多老师和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叫家长到学校来,也是许多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途径。是啊,对学生和学生家庭的了解,仅通过这些方式是不够的;只和学生本人进行交流还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由于多种因素,也不能完全真实反映情况。所以有时到孩子家里去进行家访还是非常有必要。 我曾经教过一个孩子叫贺乐,我是他的班主任,开学报到的时候就让我注意到他了。贺乐能主动来帮老师分书,打扫卫生,他给我留下来良好的印象。 可没过多久,一件事的发生让我需要重新来审视这个孩子。贺乐和同学打架了,而且打得很凶,有点不顾后果似的,还把同学的腹部打疼了。我及时把受伤孩子送去医院检查,还好没有大碍。回班后我去了解情况,其实也没有什么,同学走过去碰到了贺乐,贺乐就生气地发火了,下手比较重。 我先电话联系贺乐家长,父母不在家,都在外面有事,于是我联系好了决定放学后去家访。 带着贺乐走进家里,孩子的父母已经坐在客厅了。妈妈一看就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首先开炮,对孩子一顿批评,语气比较强烈。爸爸坐在那稍微说几句,还算温和。看到这情况我制止了他们的言语,让孩子也坐在旁边。通过攀谈,我对贺乐能做出这样的举动基本有点了解了。贺乐妈妈平时比较忙,爸爸开车要晚上才回来,贺乐主要是跟妈妈那做作业。孩子也比较调皮,所以一有出格行为妈妈就是一顿臭骂,爸爸有时回来知道后还得加些肢体惩罚。长此以往,贺乐的性格也慢慢变得暴躁了。平时在班上和同学经常有摩擦,一有矛盾就是拳脚相加。贺乐父母在诉说的时候,孩子坐在旁边低着头,双脚在地上划着圈圈,小手也不闲着,在剥着指甲。我先说明了情况,爸爸表示同学的医药费会全部负责,毕竟是自家的孩子闯了祸,希望下次不再发生,也让贺乐到学校跟同学道歉。 我跟家长说,赔偿是一方面,说明他们是讲道理的,另外平时还得注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除去工作外多陪陪孩子,孩子有问题时不要简单粗暴,多培养孩子阳光、谦和的性格。 贺乐坐在那,继续玩弄着手指。我知道,这孩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还好及时发现了问题,家长也比较配合,相信后面会有所改观。 我们的学生是需要用心去呵护的。长期守候在教室狭小的天空里,我们的心胸可能会变得狭窄。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我们会生气甚至觉得不可理喻。走进学生的家庭,你会找到很多问题的真正答案,从而对学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呵护。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对他们进行爱的熏陶,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才能对他的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洗礼。 家访还将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