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字领路 引人入胜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音乐欣赏作品,对于音乐基础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奥难懂,枯燥乏味。根本就不想聆听,也欣赏不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爱学、乐学?去领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呢?我认为兴趣的培养至关紧要。 一、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着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导入就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如果教师不做很好的铺垫,那么下面的过程学生痛苦,教师也痛苦。怎么铺呢?教师自已除了对作品本身有很好的理解,还要了解它的背景,年代,时代特点,甚至于作曲者当时的状态。在课堂上这些都要在适当的时机将给学生。导入的时候,不能空泛的讲,可以根据讲相关的趣味故事导入,也可以猜谜导入、古诗导入,更可以用小小的律动引发学生的活动愿望。当然导入,要根据年龄段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方式。例如:在欣赏二年级的《邮递马车》一课时,可以以律动“火车开了”,(并唱歌曲《火车开了》)作引子进行欣赏前的准备训练,接着设问:“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来运输、送邮件,那古时候是靠什么来运输和送邮件的呢?”来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就根据低年级学生会好动的特点,创编律动环节,让学生边唱边跳,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音乐的课堂,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后面的欣赏过程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利用媒体 抓住兴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景,来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在教学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进行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欣赏音乐童话剧《彼得与狼》时,为了让学生能认识并熟悉西洋管弦乐的音色及形状结构,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乐器介绍环节中,我把每种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断和乐器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听乐器的音色特点,看乐器形状结构。这样视听结合,让学生对每种乐器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了解,然后提出要求:今天我们欣赏的童话剧中,每一种乐器代表了剧中的每个角色哦,(展示乐器代表角色的图片)同学们能不能从音乐声中辨别出各种乐器呢?学生一下来了兴趣,老师抓住这一兴趣进行教学,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能很快地分辨出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及代表角色,对于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的理解也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运用乐器 提升兴趣。 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因此音乐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在进行欣赏教学时要注意,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那么,就试试将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吧。例如,用乐器演奏欣赏曲的主题或片段。教师先让学生反复地聆听,初步地了解音乐作品,然后抓住内容片段进行乐器演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欣赏《牧童短笛》时让学生吹主题音乐或自己喜欢的乐句,想象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那种悠悠自得的感觉。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时,我让学生用大鼓模拟雷声,用大镲模拟闪电。然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演奏,跟随音乐用大鼓、大镲敲出打雷、闪电以及雷电交加的节奏变化。学生通过实践,对音乐作品所体现的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有了真切的体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更浓了,自然地人们那种不顾雷电、风雨,载歌载舞庆丰收的欢乐心情也就深刻理解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尤其是音乐作品欣赏教学要坚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精选一些妙趣横生的教法,让学生多听多唱多动,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