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于教育,重在传承!
-漕桥小学第九期道德讲堂活动
发布时间:2012-10-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道,源于教育,重在传承!

——漕桥小学第九期道德讲堂活动

    道德如一座灯塔,凝聚人性光辉;模范是一面旗帜,引领漕小人前行。登台演讲的为之动情,台下聆听的为之动容,掌声经久不息……

一首歌曲暖人心

“中国老百姓,炎黄好儿孙……”多么熟悉的旋律又在耳畔响起。沐浴着温润的晨光,享受着惬意的秋风,漕桥小学第九期道德讲堂——在一曲舒缓优美的《公民道德歌》和一阵朗朗上口的师德承诺声中尽展容颜!

一部短片动人心

乐善好施、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电视片——《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阿里木》的故事平凡却深深地打动人心。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却他的热心,声誉没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巴郎阿里木是爱的传递者,他的付出圆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儿童的读书梦;巴郎阿里木是太阳的使者,他的努力温暖了一颗又一颗冰冷的心!

道,源于教育,重在传承!我们漕小校园的“巴郎阿里木”一定会将“兼爱同心,同心同行”结对帮教活动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一定会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阳光雨露的美好!因为,“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为善最乐!

一段经典鼓人心

亲仁是《弟子规》的第六大部分,也是字数最少的部分。但是字数少并不代表内容少,这部分真可算是言简意赅、词约义丰的,也或可以看作是《弟子规》中最具有现代意义的。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古往今来,平庸之辈真是千千万万、数不胜数。而仁慈博爱之人却是寥寥无几、海底捞针。通过这简单的几个字,我们就可以发现,自从有了私有制,人类就有了自私心。流俗之众,只顾一己之私的人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如今,这条规律更加贴切了,不光鲜见仁爱之人,甚至出现了假,借媒体炒作来宣扬自己的伟大,以此达到物质利益的人。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孔子当推之始祖,满腹兴国之策却得不到重用,退而教书育人,但仍把当做己任,死而后已。孔子之后屈原作为的代表应当之无愧。他不畏权贵,不摧眉折腰,只一心为国为民。信而被馋、忠而被谤,仍心系怀王、深忧黎民。最终身陷汨罗,以死明志。

仁者因为言不讳 色不媚而遭受排挤,与流俗之众格格不入。做人需要莫大的勇气。或许要牺牲物质上的利益,或许要失去步步高升的机会,或许要忍受离群索居的孤独……因此,选择这条路的人古来甚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更是凤毛麟角。他们像傲岸的寒松,一次次地抵挡着风雪的袭击。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纵然仁人遭受排挤,但他们如鹤立鸡群,让人仰之弥高。因此,做人就要亲仁人、疏小人,做有德行、有操守的人。

一个故事感人心

王晓玲老师——一个曾经的军嫂、现在的警嫂!她用执着与自立、自强编织的一个“最美”故事,深深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教师。她,用生命的拔节诠释了真理——冬天之后总有春天!她,身兼多职、任劳任怨,以近乎完美的工作态度努力去演绎不同角色、不同工种的精彩!这对我们在场每一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呢!

台下的阵阵掌声既是对王晓玲人格魅力的赞赏,也是表达要向她学习的决心。养根书法团队周俊吾老师用平实的语言、动情地说:“王晓玲老师在不同的岗位上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她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工作和学生。一心为人,懂得爱他人的人才能够被称为模范……”徒弟吴碧波老师这样说:“……我为有这样的师傅而感到幸运,更感到幸福!”

朴实的话语道出——爱与善良让王晓玲老师实现了对亲人、对学生、对教育的最高承诺,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她是我们漕小的最美教师!

让我们牢记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让我们有思考就有行动——厚德善行,务本努力,持之以恒,成就自己、成就他人!

(漕桥小学  供稿    摄影:何银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