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小故事(蒋小华2016.12)
发布时间:2016-12-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小华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自信是学生搞好学习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每一位教师应该把帮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自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家长的教育与评价。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树立自信心呢?下面简单谈谈我平时在教育实践中的某些不成熟的做法。
    用爱心与学生进行感情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有些教师不大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容易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来评价学生,对待学生。如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十分偏爱,而对那些学习、纪律较差的学生则缺乏爱心,将他们看作是一堆不可雕琢的朽木,是影响教学成绩想甩又甩不掉的“包袱”。因此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他们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态度,发现他们有缺点或违纪行为时便大声呵斥,甚至用较为偏激的语言批评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是造成师生关系疏远,感情淡漠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后进生怎么会对学习有兴趣呢?怎么会听老师的话呢?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一样。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想方设法在学习、生活中做学生的朋友,加强与学生的感情沟通。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应注意情感教育,用爱心去教育学生。从教育态度上说,教师应用爱心去爱学生,用爱心去教育学生。因为,教师的爱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教师的爱会影响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态度;教师的爱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爱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和智力的发展。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爱的教育也是教育总体目标的一部分。爱的教育能够使学生从教师的富有情爱的教育中受到爱的启迪,养成热爱生活、富有同情心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在这方面既有导向功能,又起示范作用。总之,有爱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这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