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治“病”救“人”
——班主任基本管理工作能力分析
中国的中医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望闻问切”的查治病情的方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极大价值。医生的工作目的是治病救人,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二者一是救治人的身体,一是关注人的精神,这种联系的存在,使得我想到了可以用中医“望闻问切”的手段来处理班主任工作,下面就此来谈谈对班主任基本管理工作能力的认识。
班主任的任务是管理好本班级,带领本班学生不断取得成绩进步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想实现这个结果,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我想,班主任要具备的基本管理工作能力正好体现在“望闻问切”这四个方面。
一、望。中医非常重视对病人的第一眼观察,发色、脸色、肤色、指甲色、舌苔色、气色,走路和坐着时的姿态,说话时的小动作……这些东西,一般人看来也许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但在有经验的医生那里可能却对应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对病人简单观察之后,医生就可以大致判断出病人有了什么疾病。同样,对于班主任来说,因为整天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超其他代课老师,(甚至在高中的三年时间里要远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所以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他们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
班主任大脑中装着学生的资料库,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心理状态都应有所了解,然后,就可以去观察学生了。在班里溜达时,可以看看学生;在走廊中,遇到学生,可以顺带着看看;操场上看到,也可以看看……这一看,就可以发现问题。人的心理状态如何,一般来讲,都会从动作、表情等方面有所表现,所以,对学生的观察就是观察学生的这些外在表现。学生眉头一皱,可能是生病了不舒服,或者学习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表情凝重,也许就是正在思考题目或者专心听讲……班主任切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表情。假如学生犯错,在找他谈话时,就更应该注重这些细节,因为现在的学生一般都不会立刻承认自己的错误,当老师的也不能用体罚的方式来逼迫他们说出实情,虽然学生想抵赖,但毕竟因为年纪不大和犯错在先,所以他们的外在表现多少会透露他们的内心。比如回答老师的时候,眼睛不敢看着老师;比如说话时吞吞吐吐;比如说谎时脸会变红……班主任看到这些现象,就可以紧接着去进一步询问调查,往往不用多久,学生就不得不承认他们犯错的事实。又比如在面对女学生时,男班主任可能会感到有时会比较尴尬,女学生不舒服,想关心两句,可又不知道能不能说、怎么说,这时也可以用“望”的方法来做出判断,就可以避免双方尴尬的境况出现了。
班主任要是具备了这个“望”的能力,就能时时了解学生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将一些不好的事情消灭在萌芽阶段。
二、闻。中医的闻就是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听包括讲话声、咳嗽声、呼吸声等;闻就是闻气味,包括口腔气味等各种气味。健康人的声音或洪亮或低沉,总不会分岔,不会发抖;气味可能各不相同,却不会有难闻的异味。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就要能够像中医对病人的声音和气味非常敏感一样对班级的情况异常敏感。如果说“望”更多关注个人,那“闻”则更倾向于对班级整体情况的把握。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的学生和代课老师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要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那这个班就不可能健康地发展。所以,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大局观、整体观,要在班级日常管理时,时刻关注班级状况,随时准备解决突发事件,还要能够很好地协调学生和代课老师的关系,缓解两者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
正如人一生病就会有症状一样,班级出现问题,也必然会有所体现。班级比前些日子吵闹,可能是学习有点浮躁,也可能是取得点成绩后有点骄傲,也可能是部分老师放松了管理,如果班主任没注意到这个小细节,也许班级学习氛围就会受到影响,学风会发生改变,学风一旦变了,那反过来就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班级比以前沉闷,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了,学生对老师有意见了,这些都有可能,若不及时解决,沉闷下去,也一样会有坏的影响。
一个好的班级,除了成绩突出之外,它的其它各方面也应该一样良性发展,比如卫生。假如看到教室内垃圾遍地,学生却于视无睹,那这个班就不会是个好的班级,因为整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都没有感觉到不适,就说明这个班的学生根本对自己就没有什么高要求,得过且过。所以班主任对卫生这样的小事,也不能放松警惕,自己看到了一张纸,不妨随手捡起,也许这个小动作被学生看在眼里,就会放在心里,在后面学习,久而久之,学生有了好的生活习惯,自然会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又比如师生关系,班主任同样要多关注。学生学习某科的兴趣突减,说明什么问题?班主任经过观察,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后,就应该抓住这个现象不放,去调查,或许,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师生间更大的矛盾出现。
“闻”更需要班主任有统筹大局的魄力和能力,一旦有了这种能力,自然就能整体把握,统筹安排。
三、问。问是指看病时医生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相关情况,比如时间、地点、经过、以前病史、生活习惯等,通过这些情况来判断病人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得病的程度。因病人生病涉及很多隐性问题,所以,问在四者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班主任来说,问也同样重要。可以通过“望”和“闻”发现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却要靠“问”来帮助完成。
无论是个别学生出现问题,还是班级整体出现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班主任都要把解决落实在与学生和与老师的沟通上。问,就是谈话,是交流,是师生之间敞开心灵,进行沟通。通过“问”,学生或向班主任说出心事,或班主任通过询问发现问题,再经过谈话找出原因,再去解决就水到渠成。如果“问”展开得不好,师生之间矛盾出现,学生不向老师说出心事,再调查恐怕也不会顺利,问题的解决就会受到影响。
“问”很讲究方式方法,正如医生不仅要问患者情况,也要问陪同者问题一样,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也要多方面去问。如询问问题学生周边同学,如从班里分别抽调成绩优秀、成绩中等、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调查。又比如可以和听话懂事的学生和风细雨般地谈话,又要对冥顽不灵的学生如秋风扫落叶般严厉。
除了和学生谈话交流,班主任也要做好和班级代课老师的沟通工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则是引路人,有了老师的帮助,学生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如果老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势必对这个班级的整体进步和发展产生很坏的影响。因为大家是同事,所以更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各科科代表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人,班主任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来展开工作,比如经常向科代表问问班里学生近期对老师的看法和意见,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再和老师沟通会更好。也可以告诉科代表,让他们及时向代课老师反馈同学们对老师的一些意见,让老师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在和老师的具体谈话中,也要多说学生的问题,毕竟我们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以极认真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在和老师沟通的同时,班主任也要做自己班里学生的工作,鼓励他们多和代课老师沟通,强调大家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帮助同学们进步。误会消除了,班级自然能够平稳、良好地发展进步!
“问”要求班主任要多说,会说,多和学生、老师沟通,多用情感打动对方,相信心灵交流的力量。
四、切。切,就是切脉、候脉,它是以前三者为前提的,是在前三者判断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确定,到了这一步,医生就可以根据前面得到的相关信息得出最终结论,然后就可以着手制定治疗方案,再一步一步地去针对性地治疗就可以了。对班主任来说,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后阶段。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班主任基本就能发现个别学生身上的问题或者班级整体存在的问题,(当然,班级也可能一切良好,那自然皆大欢喜)这时,就需要班主任象医生一样冷静而准确地制定出解决方案了。
要冷静是因为一旦不冷静,就难免会浮躁,这样还没解决问题就先乱了自家阵脚,又怎么能很好地处理问题呢?所以班主任要有一种难得的气度,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切脉要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对学生的情况判断也要准确,然后才能想办法处理,所以,班主任也要靠经验来帮助自己,年青班主任,则要多向老班主任请教,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对有问题的学生,或是批评教育,让他明白道理;或是引导梳理,让他知道对错。能真正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学生,也许和他谈一次话就行;死不悔改拒不认错的学生,则要准备好和他打持久战;班级内部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去麻烦学校;对于班级内部解决不了的一定要向学校求助……
总之,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班主任不是神,不可能把所以可能的问题都预料到位,所以要时刻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对学生认真负责,对班级尽职尽责,再加上班主任的细心工作,这样的班级是一定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
以上就是我对班主任基本管理工作能力的一点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