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那些事儿
孙红艳老师出生于1961年10月,属牛,1979年12月参加工作,当时19虚岁,在教育这块园地上工作了整整35个春秋。35年一挥间,从当初参加工作的杨桥小学至南宅小学到漕桥小学,她始终是一条牛,勤俭善良,忠诚老实,倔强朴素,从不屈服,从不华丽,从不阿谀,也从不张扬。
今天,我要来讲一讲关于孙红艳老师的那些事儿,素材来源同一办公室的观察、闲谈,近期的专门了解,对其丈夫周翰凯校长的一些采访。
孙老师是一位热爱教育的好教师
教育的真谛在于爱,孙老师的父亲也是老师,在当初选择工作的时候她选择了当老师,当初选择丈夫的时候她也选择了老师。35年与教育为伴,与教师为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每天教书,每天育人,每天平凡,每天做着一丁点儿小事,35年成就了教育的大事,她就是这样热爱教育。孙老师来漕桥小学已整整10年半了,她是2004年暑假调来漕桥小学的。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批作业、对差生补差,一天三进课堂,早晨抢时间,中午拖时间,傍晚还是抢时间。可以说,她是进课堂时间最多的老师之一,以至于引起一些调皮学生写信到校长信箱,信中写到:虽然你是校长老婆,我也要告你一状,每天都要抢占我们的课余玩的时间。同样以前教过的一位叫沈晓龙同学,后来考取了前黄高中,高二时寄来一张明信片,信中说孙老师自从你教了数学,是你让我喜欢上了数学,并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荣获二等奖,今天我要把我的荣誉和你一起分享。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深深地明白这一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所以孙老师每次统考的成绩都能名列前茅。她说,我没有什么可写的,就是“认真教学”四个字。的确,她就是这样认真教学的人,可以说她工作几十年从未请过一天假,她可以把差生带到家里,耐心辅导补差,供应晚饭,再用摩托车送学生回家,而且绝非一次两次。她可以将领导无奈而分给她的差班通过一两学期的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而使班级成绩逐步攀升,达到平均,超越平均再名列前茅。她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成绩上去是硬道理”,升初中、高中、上大学就是以成绩说话,这是乡下老师一种朴素的、现实的,也是家长欢迎的教育理念,至于与素质教育是否合拍,我想武进教育局的素质教育考核仍然是学业考试的成绩占了十分重要的比重。
孙老师是一位家庭好成员
孙老师首先是一位好女儿。母亲生她时已37岁,有一个姐姐长她17岁,有两个哥哥,兄弟姐妹共4人。她26岁时死了父亲,父亲病重的两年间,她几乎每周要在医院陪夜两三天,端水送药,陪说话。父亲逝世后,母亲很孤独,因此,尽管自己教学工作很忙,抚养小孩也很吃力,但是几乎每隔一周都要买些好吃的送去娘家,给母亲以温暖,给兄弟嫂子以亲情。她的姐姐远在千里之外的宁夏银川,兄弟嫂子又都在农村为生活奔忙,所以关心母亲生活疾苦的重担就较多地落到了她的身上。当母亲病重时,常常巴望的就是这个小女儿的出现。母亲患病期间的所有费用好几万元钱都有两个女儿承担,而母亲的五六万元积蓄都分给了两个兄弟。她的磊落和慷慨折服了娘家的诸亲百眷。特别是两个兄弟嫂子,侄男侄女都愿意围绕在她的周边,她似乎是这个家的大家长。不但如此,孙老师对婆家人也非常有亲和力。近两年,两个姑娘都置房上梁,乔迁新居。农村风俗上梁办酒很盛行,喜糖横鞭,千年余、万年代,苹果桔子大喜来,糕粽团圆、馒头面包,鸡鱼三升,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东西要买好的,品位要是高的,弄得两个姑娘喜上眉梢,笑得合不拢嘴,都说娘家人撑了她的大场面,要多谢阿哥阿嫂,至于经济账从不计较多少。只要事情办得漂亮,双方欢喜满意就是好。
孙老师夫妻双方都从事教育。她竭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家中事情再忙,只要丈夫是为教育事业奔忙,休息日跑东跑西都积极支持。特别是漕桥小学易地新建的这一年半的时间中,丈夫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暑假中有时一天两趟来学校,孙老师却没有一句怨言,暑假里人跑得黑了,孙老师说,没事,本身黑佬,黑佬健康。丈夫身为校长,两人同时在漕桥小学工作6年。这6年中,她只有默默地付出,作为校长的夫人,为学校做得再多也是应该的,必须任劳任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时还要受到旁人的提防,人家的回避,她从不在丈夫耳根吹耳边风,学校的大事要事往往她是最后一批知道的人。有时候有教师登门找校长有事情,孙老师的规矩是打个招呼,泡杯茶,悄悄地进入房间看电视或下楼散步,待来宾谈话结束方再出现,从来不参与政事,从来不肯插话摆观点,绝不影响丈夫的主观意见。这是一种水平,这更是一种资格和境界。孙老师还特别关心周校长的身体,细心照料。
孙老师的家庭好成员还体现在她是一位好母亲,关爱儿子,身体上的关心无微不至,儿子想吃什么烧什么,口味很好,所以一家人吃得个个像弥勒佛。她是一位好阿婆,儿媳妇每次回家都愿意两个人在厨房里谈天说地,亲密无间,胜似一对母女。孙老师更是一位好奶奶,现在孙子有了,孙女也有了。当初孙女还没生时,孙子总愿意和奶奶一起睡,现在又变成孙女和奶奶睡了。只要儿子媳妇孙男孙女到家,家里就像过年一样,油盐糖酱,锅碗瓢盆,好一首天伦之乐交响乐曲。
孙老师是一位社会好公民
孙老师是一位社会好公民,努力遵守社会公德,从不违规违法。夫妻俩每次驱车外出,总要提醒车开慢点。周校长开车速度比较快,有时也抢黄灯,没有探头的路上还要超速,她总是一直啰嗦,以致有时两人要不理不睬,出现冷战局面。她老教育小孙子要懂规矩,懂礼貌,瓜皮果壳不乱丢,不向车窗外抛垃圾,吃饭要爱惜粮食。听她丈夫说的三件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周校长参加中高教师职评,因电脑不会,正是隆冬腊月,孙老师找到范卷,每天在学校学会几十道题再回去和他一起学,说一起学实际上是教周校长,通过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周校长顺利通过了职称计算机考试。孙老师还是个好学上进的人。2011年暑假,孙老师报名参加了汽车驾驶员培训。当时她已50多岁,但是她勤奋肯苦,不怕炎热,老夫妻俩抱着孙子,撑着大伞在烈日下一遍一遍地练习,最后考试一次性通过,令人佩服,现在她是我们学校年龄最大的女性驾驶员。还有2012年清明后,政平的常州香远堂周氏着手修家谱,丈夫周翰凯被推为此次修谱理事长,理事长号召大家群策群力,要为修家谱慷慨出力。周校长问她我们出多少,我们不是老板,拿拿薪水的……她说,自己勤俭节约做人家点,你是会长也不能少,至少一万元,第二天她就提了一万元现金上交到理事会。啊呀,真给面子,真撑丈夫的腰,也乐意为周氏大家做好事,所以现在他们周氏的老板、老板娘见了孙老师都十分敬佩。
孙老师是个比漕桥人更热爱漕桥的人,她说小时候上漕桥的,做老师后在杨桥也上漕桥的,当丈夫因工作需要当漕桥小学校长后,适逢漕桥菜场新建,夫妻俩不约而同决定在漕桥落户,全部积蓄抖出来还不够,亏债买下了现在住的两间楼房,又调来漕桥小学工作,做上了有根的漕桥人。非娘家,非婆家,不是城市,仅为街镇,就将夫妻俩前半世的所有积蓄孤注一掷,落地生根开花,当上了永远的漕桥人。这是什么,这是爱漕桥,这是对漕桥的感情,尽管现在周校长已不在漕桥工作,但是他们俩仍无怨无悔,每天回到漕桥的安乐窝,与漕桥的老师、漕桥的学生、漕桥的老百姓在一起,同呼吸共忧乐。
当初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看到林先生对东坡人物角色的描写,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散文作家,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酿酒的实验者,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癖者,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固执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诗人,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旅行家。不多,20种角色,但还不足以描述出东坡的全部精神风貌。今天我虽然冥思苦想,仍没有描绘出孙老师精神风貌的一半。例如,今天我就没有写和孙老师一起上街与菜商讨价还价为学校节省开支的精明之处,今天我就没有写孙老师裹粽子、包馄饨、做春卷的美食行为。今天就谈了孙老师的那些事儿,还有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今后再观察、再采访、再谈吧!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