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拓宽、提升
——市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心得体会
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小学 王晓玲
我非常有幸能成为常州市中小学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员,这也给我提供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这次培训内容丰富,无论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是到教科研的理论与方法,乃至细化到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文献综述如何撰写、量化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的设计撰写等,都由专家娓娓道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短短的四天学习,虽盛夏酷暑,我们却热情高涨。这次培训,使我的科研素养与能力得到了提升,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转变了观念,充分认识了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江苏理工学院崔景贵教授给我们开始了讲座第一课,他从当前教育的现状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娓娓道来,揭示现状、提出倡议,发人深省。首先,崔教授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中国的教育梦”的描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有才”,拓宽了我们对教育的诠释与理解。接下来崔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组组漫画、照片,揭示了当前教育的现状,崔教授觉得,“教育就是助人自助,阳光心灵。”向我们发出了新形势下教育的挑战。我们意识到: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日益频繁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师要拥有完善的专业特性,要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成为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我们要转变以往“我们忙,没有时间搞科研”,或者“科研不是我们小学老师能搞得”的陈旧观念,明确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认真去开展教育科研,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让教育科研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科研真正做到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二、明确了定位,掌握了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怕做课题,是因为感到教育科研无从下手,不明白教育科研工作到底该干些什么,找不到课题的切入点在哪里。江苏理工学院马建富教授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的讲座与案例分析,深入浅出、亲和而有趣。马教授的讲座让我感觉到:其实课题就在我们身边,选题的范围可以从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实践的矛盾与困惑中、教育灵感中、教育文献中、社会变革与发展需求中、教育教学规划需求指南中获得等,非常宽泛。而选题的需要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也是我们教科研教师必须遵循的法宝。同时,有着深厚科研经验的马教授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课题,使我如获至宝,特别作为小学的一线教师,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科研活动与专家学者的专业理论研究又有不同,如果有了专家思路的引领,再发现好的课题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再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科研,定能取得好的科研成果。
三、拓宽了知识,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能力水平。
如何寻找真问题?怎样撰写教育研究论文?文献综述的如何撰写?量化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课题实施计划、研究报告如何撰写等,由尹伟博士、谭明编审、张长英博士、庄西真研究员一一给我们做了明晰的讲座。通过专家们系统的梳理,我感觉自己跳出了狭碍的教育科研观,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学校教育科研”;明确了教育科研的定义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探寻未知的教育规律,并且将它纳入教育科学体系,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了解了“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生存之本, 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之径”等;同时也清晰了开展课题我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找到了做课题的门路,为我今后开展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研究论文的写作是我的薄弱环节,有很多想法,但是写起来总是感觉不到位、不清晰。谭明编审的《质量与规范: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的讲座、案例分析为我理清了研究论文写作的准备、论文写作阶段的侧重点、论文发表时各环节的注意点等思路,非常实用,真的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的学习和培训,我清晰地认识到,要使自己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科能力,就要采用反思——行动——再反思的研究模式,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更新教育理念,活化教育内容,从而实现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与自己专业的持续成长。而我也会将这次学习当作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契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科研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工作中真正起到科研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2013、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