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该这样写
——看电影《杨善洲》有感
杨善洲一个保山地委书记,在任职期间用他的青春书写了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我看电影手法写实平述没有什么高明和精彩的现代数字技术,但电影中反映杨善洲事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让我难以忘怀。
一个人位高权重时,面临众多的优越,要作出众多艰难的决择。杨善洲的做法总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决不犹豫,不留一点私心和杂念。他从高喊口号,却留下值得称道的榜样让我们学习。
当你经常看见一个人,拄着棍子,提着一个小黑包,忙碌在田间。你能相信他就是当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吗?你看看现在的书记出行,哪里不是三五成群,左右陪伴的。他为了推广一种“双龙出海”的水稻插秧法。来到一个村里,见大家对这种插秧法并乐意,就自己脱掉鞋子下到田里作起示范,秧苗插得又直又好。村长不相信,仔细观察发现是地委书记亲来下地指导,急忙上前问好。杨善洲问他:这“双龙出海”方法, 每亩可以提高产量百八十斤,你能保证这村里的田都能用这种插法吗?村长感激地答:一定能。杨善洲擦擦手上的泥巴,高兴地上坎拜手远去了。留下村民的美谈和尊敬。而现在要找这样的书记,难啊!还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群众面临作物绝收的困境,杨善洲开始带领干部挖水井。但经费不够,很快召集现场的地委委员开临时会议,举手表决将修建办公楼的经费用来打井,使工程得以继续进行。解决了当时的经费困难。这就是他的大公。
为了百姓的事,为了公家的事,杨善洲不遗余力;为自家孩子的调动,为了私事,他却“束手无策”。电影中有这样一件事,山上的孩子们无学可上。山上小学的代课老师多年没有转正,纷纷离职。于是放下了上山种树的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喊来教育、人事、劳动各部门的头头上山,拜托他们 解决 老师们的编制问题,为山里的教育留住了人才。而他的二女儿,通过层层考试,只差一个章就可以办理调动手续。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从来不求父亲的她哭着请求他帮忙:“您就打一次电话吧”。杨善洲木讷地坐在小板凳上说:“这是私事呀,这可咋办呢。”最终,女儿哭着而去。当时,只要杨善洲开口,我想地方部门肯定会给他一个面子,毕竟女儿是有真才实学的,毕竟还有自己的人缘在。可此时的他却没有平时那样足智多谋,急得直说“咋办呢,咋办呢。”他的脑海中未曾想过动用关系办私事,这也许让许多人为之汗颜吧。
昨天看的电影《杨善洲》,剧中的场景一直萦绕在脑海,不时浮现。电影给我的感动充盈在脑海胸膛,不吐不快。不是电影本身拍得有多精彩刺激,而是杨善洲为人和公德心让人震撼。杨善洲退休后,领导让他到昆明的干休所安度晚年,他笑着说:以前在职,听组织安排,现在退休了,我要干点自己的事,到上大亮山种树去。他回到家乡发动大家一起种树。他的方法很独特,先组织当地百姓看了一场电影《庐山恋》。电影放映完时,他问大伙:“电影好看不?”大伙笑答:“好看!”他又说:“是啊,电影好看是因为庐山上的树美呀,我们大亮山上的树,像秃子头上的毛,没有几根。你们用土地入股,我来出苗子,种出树你们分红好不好?”有人问道:“那你分什么咧?”他淡淡一笑,道:“我有工资,什么也不要。”他的诚意打动了大家,纷纷签订下种树合同,长达十七年的漫漫种树征途从此开始了。但是,在大亮山种树,不是一帆风顺的。树苗成活率低,野草挤占树苗生存空间。他白天黑夜寻找办法,最终渡过难关;树苗不够,他捡果核,每天不休息。五万多亩树,每一株树都是他的心血,他拿在手里,像捡了宝,脸上慈爱的神情。
那深刻人心的电影结尾,终身难忘。那是西南大旱,保山因植被好,当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来此取水的车辆排成了长队,此时的杨善洲已起不了身了。但是人们没有忘记,医院里看望的人站满了,一位老人把干净的水,递到他跟前,大声说:“你没有白吃国家公粮!”
杨善洲去了,他留给后人一座价值3亿多元、5万6千多亩的林场,他书写了大公无私、勤劳朴实的工作作风,他给我们一个崇高的形象,他用自己平凡的一生书写了一个自豪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