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情境中激发情感,情感得到沟通与共鸣
“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学校众多的学科中,美术课是所谓的术科。要想美术学科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注意使之与学生发生兴趣关系,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新课程标准“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美术课活动过程必须是自由、自主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性,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指引下,畅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教师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心理、生理实际出发,与学生开展平等的思想交流,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尊重学生在艺术上的个性差异,给学生同等的关注和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积极的求知者,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兴趣的迁移。
如《我的梦想》一课,五年级的学生成天淹没在题海里,对梦想的讨论早已没有低年级小朋友的天真与热情。我把这节课的主题命为“梦想离我们并不远”,先给学生讲发明创造的故事、再让学生趣味连线名人成长的故事、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梦想。孩子们感到自己在夸口,梦想遥不可及,或者怕同学笑话,不敢说出自己的梦想。于是我就边播放插图,边给学生讲述从小有远大志向的放牛娃,成为中国开私人飞行学校第一人的故事(前天刚在杂志上看到的)。孩子们听得有味,很受振奋,对自己的梦想不感到天真和害羞了,对未来能进行大胆美好的展望。最后我用一句名言说:“只要我们有梦想,我们就能实现。”边说,边把我的梦想——“教师”形象用简笔勾画出来,最后不忘了补一句:“我现在梦想成真了耶!”这时,孩子们与教师之间拉近了距离,他们都想敞开心扉告诉老师和同学自己的梦想,他们感到:梦并不可笑,梦是一种快乐,梦是一种需要,有梦想就可能实现。就这样,这节课从沉闷到热烈,从被动到主动,是情感的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