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简解
《有趣的发现》是一篇意蕴深刻,值得细细研读的记叙文。课文讲述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一个小岛上考察时观察昆虫并有所发现的趣事,表现了达尔文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潜心研究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文章语言平实,结构严谨,通过一件很小的事,巧妙地告诉了学生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只要多观察,勤思考,就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走进科学的大门。
二、目标预设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阅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认真观察、积极动脑、反复对比、研究问题的科学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达尔文的故事。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
2.领会达尔文为什么会有“有趣的发现”。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时,着力通过读、议、说、演、写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领会达尔文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和潜心研究、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五、设计思路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谜,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谜。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1.播放《科学的大门》录像资料,了解达尔文小时候热爱大自然,留心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走进科学大门的事迹。[了解人物,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梳理问题,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标出自然段。[读书动笔,圈画标注。]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读后评议看谁读得好。
3.按自然段朗读汇报,检查朗读效果。
4.再读课文,读后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引导多种形式读书,读后师生共同评议,汇报交流读书感受。]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研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后交流: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说说“考察”是干什么?
(2)达尔文在考察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用“———”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抓住重点,形成探究意识。]
2.研读第2、3自然段。
(1)分小组赛读这两个自然段,读后评议。
(2)说说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后是怎样做的?找出描写达尔文动作的词句,反复读后回答,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捉”“观察”“比较”“找”这些词体会达尔文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不找到答案誓不罢休的精神。]
(3)同桌合作再读第2、3自然段,说说“有趣的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用“发生有趣现象的原因是……”的句式在小组内练说,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说。
[通过学习伙伴间的互相合作,相互探讨,反复读、议、说,使学生对达尔文研究的自然现象加深认识,从而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4)师生合作引读:
“因为……就……因为……也……便……”
(5)这是达尔文经过反复研究之后的新发现,你觉得有趣吗?说说你的理解。(指名交流)随机板书:
没有翅膀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特别大 能顶住大风 能生存下来
翅膀小 顶不住大风 逐渐消失
(6)从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动物形体特点与适应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适者生存……)
(7)自由读2、3自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