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她出生在卸甲平大队的西平自然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和绝大多数的农民家庭一样,生活十分清贫。幼时她又遭不幸,一场疾病使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可生性好强的她,偏偏喜欢上了读书,而在当时,上学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因为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村里的许多孩子因为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一些家庭根本就不让孩子上学,更何况她是一个女娃,还有残疾。她的爹娘疼爱她,也比较开通,积极支持她上学。她深深体会到山区的孩子上学是多么的不易呀!于是她暗地时立下志向,刻苦学习,长大当一名教师,让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学,都上得起学,这也正是她多年的夙愿。她决心要做一棵“傲岩争春”的青松,扎根在这贫瘠的山区,为山区的孩子、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她的青春和热血。
学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做人梯献出碧血育人才
她生活的卸甲平村共有4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不是大山相隔,就是隔河而望。她教学的第一站是东平自然村。从家到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河,需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因为她身体残疾,腿脚不便,摔跤是常有的事。初任教师的那几年,满脑子想的都是教学工作,趟水过河从来没有害怕过。经常浑身泥泞地赶到学校,再一身疲惫回到家里。1978年6月,连绵大雨下个不停。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她只好让他们回到自己家里。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拖着残疾的腿,冒着不停的雨水,踏着泥泞打滑的山路,挨家挨户到每个学生家里上课、辅导、批改作业。20多天里,不管雨有多大、风有多急,她每天坚持跑遍全村,决不落下一个孩子。因路滑摔倒过多少次,她已经记不清了。乡亲们每当看到她这个样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的手一股劲地掉眼泪。每当这时候,她常常想起她的老师送给她的两句赠言:学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做人梯献出碧血育人才,心里便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
她20年以校为家,虽然普普通通、坎坎坷坷,但是她选择了教师这一天底下最光辉也最高荣的职业,并为之默默奉献着,无怨无悔。回顾走过的这三十年,虽然她没有显赫的功绩,也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山村,播种知识,实现她“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让她感到了无限地满足。回首逝去的三十年,数名学生升入了大学,数十名学生升入了高中,教学成绩多年在全乡名列前茅,数百名有知识、有文化的毕业生在改变着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这些成绩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她拥有的最大财富。精彩的背后她付出了多少,吃了多少苦,却不言而喻。她的这种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扎根乡野,甘守清贫的精神正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践行。
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虽然卸甲平学校尽管校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很单调,于是她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三千元钱,购买了学生喜爱的图书,并且订制了《小学生学习报》等报刊,建成了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有了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而且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王老师是红旗渠的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刻刻鼓舞着她。她勇于面对山区的贫困、环境的险恶和身体的残疾,顽强地实现着自己“培育名花香天下,造就栋梁建中华”的志向。她用她的亲身经历,三十年的奋斗历程,感人至深的敬业精神和无私无畏的教育情怀为全体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她用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优良作风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了实处。真可谓呕心沥血奏华章,一颗丹心育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