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每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平均为54.5小时,一些地区的高中主课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长16小时。但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足总工作时间的1/4,大部分时间被其他事情占据!”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呼吁,“为基础教育教师减减负。”
教师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相关调查显示,老师们的工作并不轻松,除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之外,参加教学评估、应对检查、晋升、评职称、课题研究、学习培训等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老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许多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
■现状再现
老师的时间稀少而珍贵
黄恩红(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中学):自从一首“时间都去哪了”响遍全国后,似乎唱醒了整天忙碌的人们,该停下脚步好好回顾一下这一年的收获。时间一下子变得更珍贵了,这是作为主课老师兼班主任的普遍感受。
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早上7点多进了校门,便马不停蹄:检查作业情况,督促打扫卫生,听学生日志总结,辅导学生晨读,之后上两个班的课。课间操半小时,午自习40分钟:辅导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所剩无几的时间判作业,出试题,备课。
此外还有,每周半天的区教研进修,每周的校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每周的学校例会,隔周的党员会议;填表格,写手册,作总结,析数据;数不清的领导听课,忙不完的各种赛事,做不够的大小活动……真的,说多了都是泪(累)!
老师的时间偷偷溜走了
杨海英(北京市大兴区第七中学):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每天上课之前,要准备课件,写教案,课前复备;课上要根据学情修改教学思路,应对课上突发状况;课后要处理学生课上发生的问题。
老师的一皱眉可能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昂扬的工作状态,一个小问题的解决都可能用上一节课或者几节课,有的事情也许需要几个月的不断跟踪和关注。教学和教育不可分,每一个老师都是双肩挑。
上级分配的任务还有很多,各种总结和学习笔记要写,各种会议要开,各级领导来检查要应对,要外出听课,要自我反思。常常遇上午休和深夜家长电话来访,这也是工作内容,也是要放下手中的事情耐心答复。因为在家长心里,老师也是永久在岗的,没有上下班的概念。
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时间就这样偷偷溜走了,溜得毫无痕迹……
身兼数职让教师分身乏术
张梦初(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中学):教园艺小组的同学如何熟悉花的习性,抽查孩子们的听写,给孩子们出数学题,撰写国旗下讲话发言稿,备初二、初三的政治课,备书法课,为出版第二本书法校本教材写字、照相、收集材料,给书法小组的同学布置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的,这就是我这两天的工作任务。
在学校,我承担着书法教师、政治教师的任务,还要组织教师书法协会和学生书法兴趣小组。此外,由于我大学读的是法学专业,所以也负责着给教师们做普法工作。同时,我还是29个孩子的班主任。因此,我不得不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说能者多劳,但就算是打了鸡血,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教师的辛劳更在课堂外
张学炬(山东省济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课堂有效上课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这短短的40多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调动起自己的所有感官,敏锐地捕捉学生言行及思想细微的变化,以便及时地调整改变教学的节奏,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但其实教师的辛劳更多的是表现在课堂之外。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要批改的作业有大小作文、方格本、练习册、写字等;还要进行单独辅导,每天要占用3个多小时的时间;班主任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监督晨读,上学放学的接送,课间的安全检查,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协调等。在学校里一点儿闲空都没有,备课只能放在家里。
然而,更让老师揪心的是职称评聘,为了取得评聘的“量化指标”,必须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评比,为此须进行理论考试、讲课等多个关节的考核,每次活动都持续好长一段时间,参与老师都要忙得焦头烂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