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庄村里“花兄弟”
漕桥镇谭庄村华家塘四组农民朱亚龙、朱银龙兄弟俩以花为业,以花致富,他们爱花、种花、赏花、赠花、卖花,成了谭庄村声名卓著的花卉专业户。10多年来,朱家两兄弟已生产、销售了40多万株优质切花月季种苗,经济收益40多万元。兄弟俩在发家致富的同时,也把绿和美播撒在人间。
朱亚龙今年52岁,朱银龙则是他的胞弟,朱家兄弟虽早已分家,但种花卖花且是一个心眼儿。在朱家居所不远处,便有3亩多面积的月季花苗圃.走近“朱氏花园”,花美、住宅美、环境美之感油然而生。苗圃里有一大片绿茵茵的蔷薇,这便是可取作月季种苗的砧木。月季朵朵香,瓣瓣皆辛苦。每年4月底5月初,朱家兄弟用红砖铺出数块长6米宽1.2米的长方形地,在砖面上撒上一层厚15厘米的砻糠灰,压坚,而后浇透水,再剪来长约15厘米的蔷薇杆,按1.5厘米的间隔插下,一次扦插即达1万多根。砧木扦插后,需保持湿润,一般每天要喷2至3次水。大致过了15天,砧木杆就开始生根。至20天时,需喷1次以1:1000配制的托布菌药液。7月初,砧木移载时,必须在苗圃里整出宽85厘米的地楞,而楞沟宽约45厘米。这花地先得施上菜饼作基肥,然后用锄头劈出一条条深10厘米的小沟,放上营养土,方可进行砧木移栽。每当此时,朱家兄弟起早摸黑地干,每人每天也只能移栽1000株左右。砧木移栽后半个月,又需施入人畜粪并加入适当尿素、复合肥。8月初,砧木嫁接前几天,要施一次嫁接肥。月季嫁接这活既苦又累,还需一定的技术。像朱家兄弟这样的熟手,每天也只能嫁接二三百株,且累得腰酸背疼。把花芽接在砧木上,再经过一个半月的精心管理,那月季种苗方可出售。
回首往事,朱家兄弟至今惦念着已故上海花木协会会员吴京生。1986年朱家兄弟种花伊始,曾得名师吴京生悉心传授花艺。朱家兄弟又常年订阅《中国花卉报》、《上海园林科技》等“花报”、“花刊”学习,从中了解信息、技术。他们一手抓新品开发,一手抓住市场,并与常州长春花木公司、江苏省农科所、江苏省林科所、南京农业大学、北京琅山苗圃、北京东北郊苗圃、北京农业大学等许多单位常年挂钩,因而使自家的花业长盛不衰。朱家兄弟介绍“红双喜”、“红衣主教”、“摩洛哥公主”、“金奖状”等月季品种时如数家珍。那一亩花地超万元的经济效益,又令谭庄人信服:花卉作为朝阳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前途不可估量。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的养花体验,这也是朱家兄弟从事花卉业的真实写照。
(《武进日报》,2001年2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