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学习心得 以德立教,以“品”树师德 漕桥小学 杨琴娟 当前师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致使部分老师缺“德”与欠“爱”, 缺的是做人应有的品德,欠的是对学生与事业的爱心。笔者认为,要杜绝上述这些师德失范的不良现象,就必须正本清源。因此,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必须做到以“德”立教,用“爱”铸师魂。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师德是立教之根本。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教师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集团,他们的道德水准高低将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社会劳动,没有教师的道德规范,便没有新一代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以“品”树师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四要”: 1.要“安贫乐教”。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社会变革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又由于竞争机制、分配体制的不健全,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一些个体或私营主的收入迅速增加,甚至一夜暴富,与之相比教师收入的差距很大。于是,教师队伍中出现不热心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不尽职尽责,把主要精力用于校外创收或第二职业上。在这种现状下,作为教师应调整自己的心理,要有一种“知足常乐”心态。从另一方面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看广大农民家庭中,有一些家庭连学生的生活费用都很难支付,相比之下,教师就应该知足。我曾记得在1999年,由于当时有关部门拖欠教师工资达半年之久,有位教师发牢骚说:“三餐难过,真不想再管学生。”但事后仍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再问他时,答道:“我不忍心,不能为了几个钱,毁掉一代人,否则,良心难安。”这样的教师令人敬佩,他想到的不是自已私利,而是教师应有的为师之道,这样的教师的师德在他们的性格中已升华,尽管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仍能保持为师者的高风亮节。 2.要“以身示教”。如果教师的“身教”与“言教”相悖,与学生的道德感知发生冲突,就会对教师缺乏信任,甚至是非不清,背信弃义,步入迷途。因此,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哪怕是微小的细节。比如,要使学生注重仪表,你自己必须保持衣着整洁,行为端正;要教育学生勤俭节约,你得默默关好正在流水的公用水龙头;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你得口语“干净”不出秽言,举止文雅,不显粗鲁,有学生在场不直呼其他老师姓名。要养成学生严谨治学的习惯,你得兢兢业业备课,认认真真上课,严肃对待学生作业,哪怕是一个错别字也不放过,就是敷衍了事的书写也不纵容……要善于抓住人们最易疏忽的细微环节,给学生以耳濡目染的影响,从而规范他们的言行。有一学期,学校安排我上这样一个班的课,对这个班的学生很多教师已下了结论:“上课心不在焉下课欢,不打不闹不是这个班。”为了转变这个班学风,我精心地准备每一堂课,课堂上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问问他们想听什么,怎么讲才能调动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学政治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他们了解到我常备课至深夜与自掏腰包为他们印发学习资料后,上课纪律产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在当年中考中考出了较为理想成绩。 3.要“廉洁从教”。 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专门工作者,其品德操行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性和对学生的熏染性,教师的品德除了仁爱、真诚,还包括公正廉洁。学生无所不在消息无所不通,教师言行上的任何不检点,人格上任何不完善,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次,班里有一位学生对我说:“某老师的课我没有兴趣。”我说:“怎么会呢?他可是学校最好的老师,课上的特棒。”原来是因为他听说了一件事,班里有一位学生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有所进步,并得到老师的特别照顾,就给老师送了礼。以后上课时,老师提问、演板时,叫这位学生的次数便多了起来,也特别照顾这位学生,把这位学生的座位排到前排。因此,他对老师很失望,觉得老师怎么能这样不公平呢?就因为别人送礼,他没有送礼就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学生眼中,教师是偶像的代名词,不容自己的偶像有任何瑕疵。学生知道自己喜欢的老师原来是这样的,在心目中的偶像便会崩塌,会觉得失望,继之便产生了逆反心理,不喜欢听某老师的课了。人们常说“爱屋及乌”,他对一个人不喜欢,对某老师的课也就不感兴趣了。 4.要“为教而学”。教师劳动的任务,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去发掘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个性,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人们常说“父母育身,教师育心”,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只有当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效地教育、引导和感召受教育者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起到“育心”的作用。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信息面前,人人平等。今天的学生完全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知识,他们记忆力强,想象丰富,接受新鲜事物快,如果我们教师不及时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我们就会知识老化,跟不上形势。如果我们用即将淘汰的知识去教育学生,学生不仅不接受,而且还会起烦感,我们就会被淘汰。所以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品质,及时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