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桥小学开展“168爱生行动”主题沙龙活动
为充分展示我校教职工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教育行风建设,执行好“168爱生行动计划”,2020年5月11日下午,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开展了“168爱生行动”主题沙龙活动。
会议由我校工会主席徐华新教导主持,他首先给我们分享了学生胡茂清和李俊的故事。一次家访,让徐教导了解到:原来胡茂清的爸爸不管孩子,是因为茂清的爷爷对小时候的茂清爸爸要求太严格,导致茂清的爸爸不爱学习。为了吸取教训,茂清的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自主发展”。徐教导了解以后,对茂清的爸爸展开了讨论:“让孩子学会自主与自约是好的,但家长要有一定的措施与方法。如果什么都不管,让孩子自主发展,就成为了自由发展,这其实是家长推卸责任的表现。做什么事都需要认真刻苦的专劲的。”徐教导接下来拿自己的自学大专、本科的事例与家长交流,说明社会上任何岗位都需要不断学习与努力,才会获得生存与发展。孩子现在管教正当时,即使孩子将来不能成为人才,做家长的也不会后悔,留下遗憾……通过几次家访,茂清的爸爸的态度得到了转变,对老师的工作,他的态度由不支持到积极支持配合,他时常对儿子说:“老师与你非亲非故,他们那么关心你生活,帮助你学习,你要懂得感恩哪!”
班主任吴春亚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改变一人,带动全班”的爱生故事。庄宇晨是班里的一个典型的学困生,几门功课会考出二三十分的成绩。一开始,吴老师先找庄宇晨谈话,再请他家长——庄宇晨的爷爷到校面对面的交流。这次交谈,对家长和孩子促动都很大。“打铁要趁热”,吴老师等一行又来到庄宇晨的家里, 庄宇晨的爷爷和奶奶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原来庄宇晨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父亲常年在外,基本不管孩子,庄宇晨由七八十岁的爷爷和奶奶来照顾,这也是造成孩子学习如此之差的原因之一……几番家校联系之后,庄宇晨感受到了温暖,孩子感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老师在注视着自己,关心着自己。庄宇晨有了想转变、求进步的想法,他在不断的进步。
接下来,许玲华老师从正能量的引导、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因材施教三个方面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她和老师们一起打造有温度的班集体的故事。
王海峰老师用充满哲思的语言和清楚的条理阐述了他的心得:用心关注、 用情感化、用力转化——关于“特殊学生”转化的几点思考。他从以下几方面谈了他的思考:一、心存悲悯,保持一颗爱心;二、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三、因材施教,适度降低要求;四、团队合作,及时互相补台。
金云霞老师言跟大家分享了她的体会:“班级之‘暖’——追寻特需学生的教育之法”。学生的“暖”传递给老师,感动着老师;老师之“暖”,呵护着全班孩子,给予特需孩子特别的关心。教育特殊孩子,光靠班主任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支持,同事的帮助,领导的指点,那就是“援”。教育特殊孩子还需要“缓”——情绪缓一缓,问题缓一缓,效果缓一缓。
陆君、王静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家访故事。陆老师觉得:家访让家长对孩子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配合老师教育孩子。老师在家访中,也了解到了孩子的家庭环境与生活习惯等,教育更能有的放矢,务实有效。王老师对家访过程比较满意,但家访结果却不够理想——这个双休日此学生又没有完成作业。王老师在思考:“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并不是通过一次、两次家访就能实现的,想要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教育效果,我们还任重道远。”
蒋双红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她的“真诚与睿智”的家访故事:寥睿的爸爸因怕烦扰,退掉了班级的家长微信群。她和任课老师们一起登门拜访寥睿家,看到了为什么家长不欢迎老师家访的那一幕:寥睿爸爸生意失败,卖掉公寓,他们住进了破旧的出租房。老师们家访打消了孩子的顾虑,家校双方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共同努力,孩子的单元测试成绩在不断进步着:87,92,90,99,92。现在寥睿上课发言也积极了,回答问题更自信了。
最后,徐教导做了此次沙龙活动的总结,做好学生“引路人”,仁爱之心是关键。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无论是做好正能量引导的许玲华老师,还是金云霞老师的“暖”、“援”“缓”的好方法,还是蒋双红老师的“真诚与睿智”,都源自于根植其内心深处的浓浓仁爱。做时代的好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用宽广的胸怀去尊重、包容、欣赏每一个学生,以爱作舟,以教为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与学生共同成长。
(漕桥小学供稿 撰稿:王晓玲 摄影:朱叶平 审核:曹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