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反思 线段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因为他们生活中要大量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陌生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而这一部分内容也是下一课时用刻度尺量物的长度的基础。 我把《认识线段》这节课的内容大体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通过师生一起玩“挑线花”游戏来导入新课;通过观察,比较一根毛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并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师生一起玩“挑线花”游戏,引起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老师能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第二个层次: 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和合作探索的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身边处处存在着数学。 第三个层次: 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来画线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第四个层次: 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以及开放题,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老师能精心选取了书本上的几题作为巩固知识的巩固练习,特别是把判断哪些是线段的题目里补充进了直线和射线,让学生初步感知线段与其他线的区别,也使学生对线的认识更完整(虽然还不认识直线和射线);在深化新知的练习中还增加了一个拓展性练习,出示5个点的连线段,让学生还学到了一个课外的好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有最后的开放性习题,当个小画家,使枯燥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学生乐于接受,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