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所谓自尊心,它是一种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之上,要求社会和集体承认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思想感情。其具体表现为不愿向别人屈服,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等方面。一个具有正当自尊心的人,总是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注意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声誉。 一般说来,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既然是一种动力,那无疑应当保护。人都有羞耻之心.对于以要强好胜为其心理特点的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总希望得到成人(在家 是父母,在校则为老师)的理解和信任。他们喜欢受表扬,而不愿挨批评,更不愿受侮辱,特别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很关心自己的名声。 其实,我们作教师的要是经常能做到师生间的心理互换,即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那么,我们是能够理解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而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的。问题在于我们一些教师忽视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古训的积极意义,而一味地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对后进学生,一些教师常常表现出鄙视、厌恶的情绪。须知,这些后进学生,他们一方面表现得很粗野,天不怕地不怕,象是什么都不 在乎;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又十分空虚,自卑感极严重,对周围人的 歧视非常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者真诚地爱护和关心他们,仔细地研究他们的内心矛盾,就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并能以此为依托,去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相反,倘若我们都象那位给人贴上耻辱标记的老师那样,其后果就糟了。 大量事实表明,这样造成的恶果至少将在五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使性格懦弱的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并丧失自我毁灭的轻生之路。第二,使性格倔强的孩子对老师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促使其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苗头,甚至对老师产生恶作剧般的报复。第三,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都意味着教师施教的条件和机会的丧失,教育越 来越处于无能为力的被动地位。第四,教育的无能则意味着可以变好 的孩子,也会被“逼成”坏孩子,最终导致教育的彻底失败。第五, 这样的结局还会恶化教师的人际关系, 主要是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关系,严重的还会激化矛盾。同时,后进学生进入社会也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一切都于安定团结不利。所以,对于一个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教师来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向上的心理氛围,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特别是后进 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 回忆自己做班班主任和课堂教学,开始与学生相处得不怎么理想, 班级管理也不是很理想,与学生常有对立情绪。以后我反复思考,发现原因在于自己缺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后我认真进行了总结 思,并且反复学习了魏书生的教育管理经验,终于受到启发: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具体体现在: 一、课堂教学时,应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掌握知识,而不是为难学生。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深浅层次,难易程度来确定不同的回答对象。例如:课文中立即能找到答案的简单问题,让基础较差或一般的学生回答,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使之感到教师的关怀,对学习弱势的学生来说,成功的体验特别重要。课文中较难的问题,对于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就有助于他认真思考,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对难度较 大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小组或多名学生一起回答问题,既锻炼了胆量,又能利用集体的智慧,增强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练,体验成功的快乐。否则,如果一问三不知,只能使学生感到难堪而厌学,后进生的自尊心特别容易伤害,老师更要注意保护。 二.集体活动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自尊心的爱护。集体活动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能在活 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特别是那些后进生,不能把他们排斥在大集体之外。另一方面,在大集体活动中,要防止某一学生因失败而招致其它同学的讥笑,伤害其自尊心。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 失败,让他们知道人生中失败是难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寻找失败的原因上来。这样,既能让他们勇跃参与活动,又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老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强项,让他们减少失败,体验成功。 三.在批评时,更应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没有批评的教育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脆弱的教育,批评也是一 种关心、爱护的表现。但是过分的批评难于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而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批评的意 义。批评学生,要一事一评。学生犯错误,老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 批评,不要轻易地把学生以往的错误联系起来。批评学生,要对事不对人,无论是对优秀的学生还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老师都要一视同 仁。批评学生,评语要准确,恰如其分。批评浅了,是不负责任的表 现,批评重了,会刺痛学生的自尊心。准确、真诚的评语,会使学生 心服口服,欣然接受。著名班主任魏书生在孩子犯错误时只采用三种方式处罚: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唱歌陶冶情操; 做好事将功折罪;写说明书进行自我反省。总之,教师批评学生时,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然后选择不同的 教育方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 四.与学生谈话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老师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震撼,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及学生。因此,老师与学生闲谈,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既要把问 题说清楚,是非分明,又要语言文明,语气平和,态度可亲 。要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怨言。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特别是对后进学 生的谈话,更要注意语言分寸,你表扬几句,他会高兴得不得了,你几句否定的评价,他就会自暴自弃,甚至怒气冲天。因此,与后进生谈话时,更应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五、与家长交流时,也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老师与家长交流的目的是什么?绝不是告状, 也绝不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更不能引起家长的反感,而是希望取得家长的配合、理解和支持,使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老师与家长谈话,最好是同学生在一起,这样能避免学生的误解。同时老师要注意语言技巧,用词要恰当,既要把问题说清楚,又要防止家长的反感和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一般情况下,家长是喜欢报喜不报忧的,学生也最讨厌你在家 长面前告状的。因此,老师要适应他们的心理,尽量向家长多讲学生优秀的一面,以表扬鼓励为主。即使是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也要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再指出其不足,并且要做到优点大于不足。这样才 能取得他们的认同,你的家访才能生效。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中没有“差生” ,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是要尊重。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 “难教育的学生,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再没有比自尊心更重要的了。因此,切不可单以成绩论英雄,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学生身心发展普遍规律的指导下,分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 的发展潜能,使每位学生各得其所,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借以满足未来社会的多种人才结构需求。 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但是,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教育方法,老师都要以多关心、多表扬、多激励为主。当教师的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才能 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才能使教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