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12月25日,学校给小记者安排了一次别出心裁的实践活动——到常州麻糕店去制作麻糕。小记者们看得仔细,学得认真,既享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品尝到了劳动的果实,这个圣诞节过得真是充实而又快乐!
小麻糕,大文章
武进区漕桥小学五(1)班 钱菲菲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常州大麻糕店进行实践活动。一进门,麻糕的香味便扑面而来,之前由于晕车的种种不适,瞬间跑得无影无踪。
等大家都到齐了,工作人员跟我们说起了大麻糕的来历:“常州大麻糕是始于清道光年间,是当时长乐茶社王长生师傅所创,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后经历代师傅改进和提高,便成了流传于市、脍炙人口的常州小吃名点。这大麻糕最初叫作胡麻糕,后来才更名为麻糕,其特点:色呈金黄,香脆松软,皮薄酥脆,甜馅醇厚,咸馅味鲜,葱香扑鼻,肥而不腻。”呵,我可再不敢小瞧这小小的麻糕啦,它居然比我爷爷还年长呢!
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大家都快馋死了,希望自己马上就能自己动手做。不一会,“大师”出场给我们示范了。我一开始还以为麻糕就是用面粉做的,没想到还有那么多道工序:开始,是要把油酥包在油皮里,接着拿擀面杖擀成椭圆型,再往里面放馅。然后再包好,捏成雏形,最后再涂上糖水,外面撒上芝麻,这样麻糕就做好了。我兴奋地等着师傅把麻糕放进烤炉,过了几分钟,香气四溢的麻糕就出炉啦!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嗯,真香!
小小麻糕虽然不起眼,但其中既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有它独特的传统技艺,里面的文章可不小哩!
一起来做大麻糕
武进区漕桥小学五(1)班 袁嘉豪
常州大麻糕,江苏省汉族特色糕点。是由长乐茶社王长生师傅创制,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其皮薄酥重,制作考究,注重火候,为一般麻糕所不及,先后在徐州、南京参加江苏省名点小吃展销,均获得好评。
在我校小记者一行到达常州麻糕店前,师傅们已早早地准备好一切原材料,有:芝麻,面粉,猪油,糖还有馅等。师傅示范过后,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我学着师傅的样子,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扁,自左至右卷起;再擀扁推长,自外朝里卷起。再略揿扁,然后包馅。用擀面杖擀成椭圆、爱心或五角星等各种形状。再逐块翻转,蘸清水抹在麻糕底部,粘满芝麻后将麻糕贴入烧热的炉中,约10分钟即可成熟,然后轻轻铲出,一块色、香、味俱全的麻糕就出炉了。
此时,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尝尝生平第一次亲手制作的麻糕,个个都垂涎三尺。眼前的麻糕色泽金黄,轻轻咬一口,香脆甜鲜,皮薄馅软。啊!常州的麻糕果真名不虚传!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麻糕店,带上我们的成果到学校分给同学们品尝。同学们都竖起大拇指夸我们有才艺!
我是小小点心师
武进区漕桥小学五(1)班 陈蒙
星期四,阳光明媚,我们小记者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去了远近闻名的常州麻糕店。
中午12点20,我们坐上了大巴出发了,40分钟后,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我们就安静地坐在了工作台四周,听店主娓娓动听地讲述大麻糕的由来。他说:“在清咸丰年间,常州城内浮桥头有个万华楼茶楼,老板针对小老百姓顾客群,走的是薄利多销的实惠型路线。为了多招揽顾客,茶楼不仅供应茶水,还兼卖自制的麻糕。当时的麻糕三个小铜钱一块。许多挑夫、脚夫买了可以一边走一边吃,不影响赶路或者做活。由于麻糕呈椭圆形,有点像鞋底,吃的人又大多是穿草鞋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大家就将麻糕叫做‘草底鞋’。一天,一位独轮车夫对万华楼的麻糕师傅王长生说:‘我是做力气生活的,麻糕起码要吃三块。干脆这样吧,我给你一个铜板,你替我用一块麻糕的皮子,包三块麻糕的馅心好否?’王长生欣然同意,于是最早的常州大麻糕便诞生了。王长生因此受了启发,他想:‘这样的大麻糕,着实对车夫、脚夫的胃口呀!’便每天制作出售,果然顾客盈门,茶楼生意更为兴隆。做久了,麻糕不断改良,越做越好越做越有特色,最终成为常州地方名点。”店主的话戛然而止,我却听得入了迷,仿佛身临其境。直到麻糕店师傅拿出油皮和油酥(制作麻糕的食材),和蔼可亲地对我们说:“做麻糕啦!”这时我才醒来。
我们迅速跑到桌边准备制作麻糕。首先,大师先给我们示范了一下制作的整个过程,然后给我们每人一些材料,让我们自己试着做一做。我先用擀面杖把油皮擀成一张饼的模样,然后把油酥捏成汤圆大小的样子,再用油皮把油酥包起来,用擀面杖擀两次,撒上一点面粉,又把糖包进去,再擀成饼状,最后把饼的一面涂上水,粘上白芝麻……一连串动作下来,同学们俨然成了一个个技艺娴熟的小小点心师,脸上写满自信。最后一步,就是把麻糕放入烤箱。10分钟后,大功告成啦!一群小馋嘴早就翘首以待了。把麻糕捧在手里,轻轻咬一口,啊,这麻糕外皮酥中有脆,馅料甜香糯软,再加上这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更让人齿颊留香,连连赞叹:真不愧为常州名点!
今天,是我第一次亲手制作麻糕,真心希望我以后的日子就像做麻糕一样,平淡而充满快乐。
点评:美文来源于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真实的感受。小作者们手、脑、眼结合,抓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细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制作麻糕的过程,同时也向读者分享了实践的快乐,写得真实而富有感染力。
(指导老师 黄晓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