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教育艺术来自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小学 姓名:金云霞 邮编:213171 电话:13861263307 一天上午,有一个叫李小刚的学生说,他身体不舒服,下午要请半天假,他爸爸在家等他,准备带他去挂水,我同意了。午后,我到教室时,发现这个学生已不在教室,走近细看,发现他的书包也不在了,我想他一定回家了。估计孩子该到家的时候,我拨通了孩子家长的电话,话筒里传来了家长的声音:“孩子到家了,谢谢老师关心。”我对同学们说:“李小刚上午就跟我请假,我一吃过中饭就来,是想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开的。刚才打了个电话,是想知道他是否安全到家了。本来孩子一到家,家长就可以马上打电话告知我的,但我估计家长担心孩子的身体,一定是急着带孩子去看病了,所以没打电话来,我能理解,我打电话去问也是一样的。”第二天早晨,一个叫李月健的学生说他爷爷去世了,下午要请半天假,我也同意了。中午,我刚好要到专用教室去辅导兴趣小组活动,所以吃过午饭我没进教室。正当我在专心致志地做事的时候,突然,李月健背着书包跑到我面前,气喘吁吁地说:“老师,我走了。”我微笑着一边点头,一边嘱咐他路上要注意安全。15分钟过去了,我的手机响了,话筒里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金老师,您好。我是李月健的妈妈,孩子已安全到家……”同样是请假,同样是学生和家长,仅仅相隔一天,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老师对学生及其家长的理解与尊重,赢得了学生与家长的尊重,或许,这就叫“润物无声”吧! 俗话说:若要人敬己,必先己敬人。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老师得先尊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得率先垂范。我理解第一个学生临走时没告诉我,也理解第一个学生家长为什么孩子到家后没有立即告诉我,这些理解换来了第二个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尊重。显然,理解和尊重是相互的,正是这种理解和尊重,才使教育收到了普通教育难以取得的理想效果。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课堂上才会有民主,才会充满情趣,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课堂教学才会变得轻松、高效、精彩纷呈。也只有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艺术是善待学生的艺术,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理解和尊重,就一定会在平时的言行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育艺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艺术。
|